上师课堂 | 事师五十颂7

第七课

巴布拉尊者 造颂

宗喀巴大师 注疏

索达吉堪布 译讲

庚二、恭听佛法等时断除我慢:

上师之前调柔住,衣等仪表当整洁,

双膝跪地手合掌,欲闻法等祈三遍。

弟子向上师求法、求戒、求灌顶时,应双膝跪地,合掌于师前请求三次,并且语言调顺温和,衣著端正整洁,一切行为如法如仪。

想听闻佛法的弟子在求法时,要向上师祈求三次。威仪是怎样的呢?在上师面前,应当断除趾高气扬的神态,言谈举止寂静调柔、衣著如理如法等,一切威仪谨小慎微,毫不放肆,双膝著地,合掌祈求。

颂词中的“等”字,还包含请求灌顶、受戒等。

在上师能见之处,具慧弟子不要身体扭来扭去、背倚墙柱,也不要拽拉指节。

在上师面前,具有智慧的弟子不要弄姿作态、背靠柱子或墙壁等处,也要杜绝抻拉指节,使之发出声响的举动。《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按摩关节与伸足。”本颂中指禁止抻拉、按摩关节,而有些论典中说:“不应拉直指关节。”此表达方式更为恰当。

《般若经》中说:“于殊胜对境,心生傲慢,罪大恶极。”于上师等对境生傲慢过患极大,因此,我们应当如新媳妇一样,以惭愧心、敬畏心、谨慎心来约束自己。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说:“犹如新媳之姿态,师前三门极寂静。”在为自己示道的上师前,应当断除一切轻佻之行为。此外,与我慢、轻佻相似的非理威仪,也应当统统舍弃。

有些人最初依止上师时,就像新媳妇或新比丘一样寂静调柔,可是依止的时间久了,就变成老媳妇和老比丘了,行为越来越放逸,做什么都无所谓。听上师在课堂上讲的教言,也认为都是给新人说的,与自己无关,慢慢地,自己邪见越来越多,傲慢越来越增上。对于这种弟子,上师说什么也起不到作用,于是上师会生起厌离心,进而示现圆寂或远离此地。

所以,很多人依止上师时,刚开始不必太过恭敬了,不管在哪里看到上师,马上趴在泥水里磕大头,这样没有必要,内心恭敬就可以;而时间久了也不要变成法油子,就像智悲光尊者所说,把上师视为一般世间人,这也需要值得忏悔。

己八(不能自作主张)分四:一、饶益他众时请求开许;二、所得供养敬献上师;三、于上师前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承侍;四、身体威仪毕恭毕敬。

庚一、饶益他众时请求开许:

开光灌顶与火施,摄受弟子传佛法,

上师若在彼境内,未经开许前莫为。

准备为人开光、灌顶、火施,或者摄受弟子传法时,若与师共住一处,应先请求上师,上师开许则可行持,不开许则不可。假如当时未与师同住,那可以自己做主。

进行开光、灌顶、火施,以及摄受弟子讲经说法时,倘若上师住在当地,则要请求开许。若已得上师的许可,则可以实行;在未得到开许之前,不可擅自行持。如果上师不在当地或已圆寂,则不必请求开许。

庚二、所得供养敬献上师:

作开光等所得物,悉皆供养上师尊,

上师接受供品后,其余随意自享用。

开光、灌顶、传法等所得的供养,均应敬献上师,待上师纳受所需供品后,剩余的方可随意享用。

在开光、灌顶等时所得之供养品,全部应当供养自己的上师。按恰罗匝瓦的译文“上师接受所需物”来理解,等上师从供物中纳受所需之后,剩余的供品弟子可随意享用。

庚三、于上师前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承侍:

不摄上师之弟子,于上师前当禁止,

自之弟子承侍己,起立顶礼等行为。

上师的弟子,不可收为自己的弟子。即使是自己的弟子,也不能当着上师面为其说法。在上师前,不可接受弟子对自己起立、顶礼等承侍。

上师的弟子不能摄受为自己的徒弟,在上师面前,也不能为自己的徒弟传法示道。

不能摄受上师的弟子这一点,鄂·意荡多吉解释为:上师的弟子若对自己供养承侍,则会降低对上师的供养承侍,故不可摄受上师的弟子。然而事实上,依照诸论典中所言,所谓的不摄上师之弟子,指的是在上师面前,不能将上师的弟子摄为自己的徒弟。

上师在场时,假如自己的徒弟对自己供养衣物、从座上起立作礼等,也应当制止他们:“不要这样做!”

庚四、身体威仪毕恭毕敬:

供养上师任何物,以及上师赐何物,

具有智慧之弟子,应当顶礼双手接。

作为一名具有智慧的弟子,在供养上师时,以及上师有所赐予时,自己都应先恭敬顶礼,再双手呈献或承接。

无论供养上师任何物品,首先要恭敬礼拜,然后以谦卑柔顺之态用双手呈献。有些人供养上师时,在很远的地方扯着嗓子喊:“喂!你传个法吧,这个送给你!”这并不是恭敬的表现。

而且,上师恩赐给自己物品时,也要顶礼,双手承接,不要说:“不用、不用,我受不起!”马上就跑得无影无踪。上师对这件事不一定特别重视,但有些弟子对这个道理不太懂。《桑布札续》中云:“无论施何物,顶礼而接受。”此中已明确地宣说了接受上师所赐物时要作礼。

为什么要如此恭敬呢?如果你能视上师为真佛,你的行为自然会恭敬,那上师所传的法对你肯定有加持,因为上师与佛没有差别。但如果你认为自己跟上师平起平坐,甚至自己的智慧完全超越上师,那你肯定得不到任何加持。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我跟他说:“你平时还是念一点释迦佛仪轨吧。”他回答:“上师老人家,你不要这样说,我的境界已经高于你了!”这样的话,他觉得自己的境界那么高,而上师的境界那么低,他绝不会想从上师那里得到加持。

佛法中特别强调恭敬上师,其实这是合理的。有些人将上师看作一般的老师或讲师,这是世间法,而不是佛法,因为佛法中不管显宗还是密宗,处处提到了恭敬上师的必要性,除非你不承认佛法,若是承认的话,就要认识到恭敬上师的意义所在。以前观音上师去一些国家弘法时,有位博士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中为什么对上师如此恭敬呢?”当时观音上师的回答一针见血又浅显易懂,他说:“学生对老师特别恭敬的话,就会得到老师的智慧,假如把老师看作是一般的学生,那在老师面前根本得不到任何知识……”当然,对这个道理,有些人不懂,信心还没有成熟,而有些人虽然懂,但信心已经过期了——过期的信心是不能用的,不然可能会拉肚子!

附加内容:

不忘正知与正念,自之行为谨慎者,

道友行为越轨时,当以喜心互制止。

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要不忘正知正念、行事谨慎,而且假若金刚道友的行为有所违越,也应和颜悦色地加以劝阻。

这一偈颂,是在阐述如何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附带说明如何对待道友的道理。具足正知正念的人,自己的行为不会违背戒律,同时,看到同门道友有越轨行为时,也应尽可能地制止,善言劝他们不要违背戒律。以欢喜之心互助互爱,彼此成为修法的助伴。

这一点每个修行人都有责任。看到道友违背戒律、行为不如法时,应该好心好意提醒他,不要在一旁幸灾乐祸。当然,接不接受是他的事,但如果你明明看见他不如法,却故意视而不见,没有及时告之,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前不久,我们这里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女众,天天抱着自己的孩子,趾高气扬在路上走来走去。很多道友都看不惯,但没有去制止她。我听说以后,找人去跟她谈了一下。其实她只是不太懂,好好说一下,以后应该会“改邪归正”。学院个别女众经常走极端,要么觉得带着孩子很光荣,一直在别人面前晃来晃去;要么一点慈悲心也没有,把孩子一扔,自己就出家了,以后再也不管他。这些行为都不可取,道友们见到以后,应该提醒、劝诫,即使对方不高兴,但自己也问心无愧。

有些道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可以,对别人根本不关心,躲在旁边看笑话。其实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刚开始不懂的地方肯定很多,尤其是刚来学院的人,在经堂里整天戴着帽子,在僧众的经书上跨来跨去,你们见到后应该说一下:“不要这样,否则有过失!”听不听是他的事情,但还是要提醒他。有些人做错事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只是不懂,需要我们的帮助。我自己刚学佛的时候,也有很多规矩不懂,现在回想起来,忍不住都不好意思。你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诚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言:“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所以,我们应该体谅别人、帮助别人,这样学法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成了纸上谈兵。

丙二、特殊依止之方式:

病人对于事上师,虽未顶礼求开许,

已做一切遮止行,具善心者无罪过。

倘若自己疾病缠身,对承侍上师的所有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虽未顶礼上师请求开许,但对心存恭敬者而言,也不会构成堕罪。

此颂宣说病人无有过失的一些道理。当然,若以生病为理由,轻辱诽谤上师、扰乱上师心,永远也没有开许,除非你心识错乱、精神癫狂。但“坐于垫上与先行”等个别佛制罪,观待病患而言,则是开许的。

有些身染疾病的人,见到上师来的时候,虽然心里想顶礼恭敬,但怎奈重病在身,卧床不起,无法如理如实地做到,对此戒律和密法中均有开许,他做不到也没有罪过。《金刚藏庄严续》云:“患病以及被迫者,为利他众有大义,宣说无生具必要,获得能力与开许,依教奉行遇违缘,此等无罪当了知。”

那么,对这些病人来说,是否需要请求上师开许呢?未经开许也可以,上师会知晓病人的情况,更会懂得戒律和密宗续部的道理,因此,不必请求开许。

恰罗匝瓦翻译为:“患病以及事上师,顶礼请示得开许,虽行一切所遮事,具善心者无堕罪。”按此译文解释,对于不是病人的弟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过上师开许后,做遮止之事也没有过失。

明白这一点后,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吃素很多年了,但我上师喜欢吃肉,现在上师来了,我请上师开许一下,我也可以跟上师一起吃肉。”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对众生无害的佛制罪可以开许,但像吃肉等对众生有害的事,上师们最好不要开许。那天我写《藏密素食观》时,语气可能重了一点,不过看到当前有些上师的行为确实不太如法,不管他们高不高兴,自己还是说了很多。有些上师声称只要吹一口气,就可以让弟子随便开荤,如今不如法的现象不胜枚举。作为藏传佛教的修行人,没必要弘扬吃肉、化缘,要弘扬的应该是真正的佛法,否则,藏传佛教在人们心中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前景堪忧。

有些信徒想帮助上师,虽然这也很有必要,但若令大家对佛法的利益一无所获,而仅仅是耽著于搜刮钱财,则很容易误导别人。再加上,汉传佛教本具吃素的优良传统,假如受到损害,很多汉地大德不一定承认藏传佛教见修行果的清净性与正确性。我们身为佛教徒,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时时为佛法和众生着想。尤其是大乘修行人,若整天只为了“我”解脱、“我”快乐,“我”的弟子,那真是徒有虚名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说大乘佛教徒,就算是一个世间领导,也肯定不是好人。倘若具不具有名声和地位并不重要,只要对众生、对佛法有一点利益,再苦再累自己也心甘情愿,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行人。

丙三、依止方式之摄义:

于此多言何必要,能令师喜皆当为,

师不喜事悉断除,于此应当尽力行。

所谓悉地随师生,此乃金刚持亲言,

了知此后诸行为,竭尽全力令师喜。

总之在依止上师时,凡是令上师欢喜之事,都要尽力去承办,而上师不喜之事皆应远离。因为金刚持佛亲口教示:一切悉地,均由随顺上师、令上师欢悦而得。明白此因果关系之后,我们应尽一切努力令上师欢喜。

依止上师的方式,不必说得太多,归纳其要点即:凡是能令上师欢喜的事,弄清楚后当不惜一切去做;凡是令上师不悦之事,了知后要尽心尽力断除。

之所以如此行持,是因为一切悉地皆依靠令师生喜而得,这是金刚持佛亲口所言。了知这一点后,我们三门的一切行为,应当尽可能令金刚上师欢欣喜悦。《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是故一切诸方便,金刚持师最殊胜,随顺上师令生喜,上师欢喜诸佛喜。”

乙二、依止之时间:

意乐清净之弟子,已于三宝前皈依,

此部事师五十颂,应当施彼读诵也。

对于意乐清净、皈依三宝的弟子,这部《事师五十颂》应当赠予彼读诵。

这部宣说依止上师方式的《事师五十颂》,可以奉送给他人。奉送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不遗忘本论的词句,再三地读诵,进而领会其中所有意义,并依正知正念而如理取舍。

施与何人呢?施与弟子身份的人。

送给什么样的弟子呢?条件有二:一、已经皈依佛法僧三宝,具足不共皈依戒;二、意乐清净,发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这部《事师五十颂》,应该送给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的弟子。有关皈依、发心的内容,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详尽阐述,有兴趣者可以翻阅。

弟子皈依、发菩提心之后,先要修共同显宗,如果想入密乘,通过学习《事师五十颂》,可全面掌握依止上师的方式,之后成为密宗法器,这正是本论的意旨所在。

虽然按照仲莫大师的观点,在预备灌顶阶段皈依、发心,到了第二天在正式灌顶之前,先传讲《事师五十颂》。但玛玖译师根据那若巴的观点说:“先修共同道后、尚未结成师徒关系之前,传讲此《事师五十颂》。”这种说法更为恰当。在《大圆满前行》和《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是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道,然后再了解依止善知识的关要,与那若巴的方式基本相同。依靠此论引导弟子的次第,也符合圣天论师在《摄行论》中的意义——对一般根基而言,先要把显宗基础打好,然后再趋入密宗,并不是不依止上师,也不修加行,直接就修持大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