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第1课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第1课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梳理

一、此法门弘扬的情况

1、藏传:历史上众多寺院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2、西方、东南亚等很多国家:翻译成英文,由很多上师传讲;

3、汉地:台湾等地有汉文版本,但以汉语传讲的人少之又少。

 

二、学习此法的重要性

1、对发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

2、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对此尤为重视,视其为修行的核心;

3、宁玛巴以前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等大恩上师,都对这个法门非常看重。

 

三、此法的来源及相关注释

1、来源:

(1)《修心七要》:噶当派恰卡瓦格西通过七个要点来宣讲修菩提心的窍诀;

(2)《〈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是尊者加哲无著所作的注释;

(3)《修心七要》是原颂,《〈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是《修心七要》的注解。

 

2、其他相关注释:

(1)噶当派的大德会专门著一些内容广泛的耳传教言书,比如:夏东格西所造的五部论著,其中之一就是《修心七要》的广释;

(2)宁玛巴有贡智仁波切的讲义;

(3)格鲁派有《修心七要注疏•日藏论》。

 

四、作者

加哲无著尊者:“加哲”是菩萨之意,即无著菩萨;

1、无著菩萨并不是六庄严中印度的那位无著菩萨,而是《佛子行》、 《入行论·善说海》的作者;

2、《入行论·善说海》 前附有无著菩萨的略传;

3、法王如意宝以前曾再三讲过:“无著菩萨是藏地无与伦比的大德,他已真 正修成了世俗和胜义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感召力,他可使身边的天敌,如山羊与豺狼等和睦相处、互不损害,并且都具有慈悲心。无论什么人,只要看过、接触过、忆念过这位大菩萨金刚语所造的论典,其相续中一定会生起菩提心。”

 

内容释义

(一)顶礼句:

1、总顶礼句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重难点分析:

(1)顶礼的对境:  作者对观世音菩萨进行顶礼。

(2)顶礼的原因:

1)观世音菩萨是一切诸佛大悲心的化现;

2)尊者一生对观世音菩萨具有不共的信心;

3)依靠观世音菩萨大悲心的加持,相续中的菩提心才能产生。

 

2、别顶礼句

【三学清净圆二菩提心,彰显善逝圣教于十方,持教法者顶部之严饰,顶礼无等师尊之莲足!】

重难点分析:

(1)顶礼的对境:

作者对自己上师(以索南扎巴为主的上师们)的顶礼。

(2)上师们之功德:

1)戒定慧三学清净,世俗与胜义菩提心究竟圆满;

2)依靠他们的悲心,释迦牟尼佛的圣教得以弘扬于十方三世;

3)他们的地位尊贵无比,所有持教大德都把其当作自己头顶上的严饰。

 

(二)立宗句:

【三世佛子唯一之路径,一切利乐源泉大宝藏,具缘弟子再再劝请故,遵照上师教言而阐释。】

颂词释义:

本论(宣讲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十方三世佛子成佛唯一的路径,(依此而生起的菩提心)是获得一切利乐,即人天安乐的暂时利益与声闻、缘觉、菩萨三解脱道的究竟利益的源泉,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满众生一切愿的大宝藏,本论是在具大乘因缘的弟子——扎巴江村的再三劝请下,遵照历代传承上师的教言而做的简单阐述。

 

重难点分析:

1、本颂词的作用:

一方面宣说了这部论典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作了简单的立宗。

 

2、本论的殊胜性:

这部能引生菩提心的大乘论典极为殊胜。

(1)两种菩提心是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成佛之道;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修行的必经之路,若想避开此路而成就佛果,自古以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2)菩提心是一切利乐的源泉;

1)暂时利益:人天安乐;

2)究竟利益:声闻、缘觉、菩萨三解脱道。

(3)对于世间人来说,菩提心这种源泉,未曾有过:

1)不管是父母还是仙人,即使在梦中也从来没有梦到过;

2)不要说是为众生,就算为自己,也没有生过这样的菩提心。

(4)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如同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满众生一切愿。

 

3、上师对闻法修行此法门的要求:

为闻思修行圆满而经常祈祷的必要性:

(1)从闻思修行的角度:

噶当派的大德在修行时,按照的都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在观修菩提心时,也经常会念传承上师的祈祷文。

(2)从清净传承的角度:

以前,贡智仁波切曾作过《修心七要》的传承祈祷文,此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一直传到金洲论师、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现在又传至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因此,如此清净的传承,经常祈祷是很有必要的。

 

(三)《〈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之前言部分

【诸位补特伽罗如果想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就必须在发菩提心之后,精进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重难点分析:

1、补特迦罗

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数取趣”,即数数地取六趣的意思,就是平常我们讲的众生。

 

2、 成就诸佛菩萨的前提与正因

前提:想获得圆满的佛果,一定要先发无上的菩提心。

正因:精进地修持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才是诸佛菩萨的正因。

 

【正如圣者龙树菩萨所云:“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

重难点分析:

1、成为登地以上菩萨有三个因,即:

(1)菩提心:如山王般稳固,始终不为外境的违缘、魔障所牵动。

(2)大悲心:周遍于一切有情。

(3)无二慧:不堕轮涅二边的空性智慧。

 

2、大悲简别于普通的悲心

普通悲心有我爱执,而大悲并不是只对父母、亲友存在悲心,而对怨敌和其他可怜众生同样也有悲心,这种大悲是平等的、周遍的。

 

【至尊阿底峡尊者在修习菩提心方面的窍诀,(主要)来自于三位上师。第一位上师,是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他人,并因专一修持大悲心而获证空性的达玛吉达上师;第二位上师,是敢于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鸠上师;第三位上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洲大师。】

重难点分析:

1、尊者修习菩提心有三位传承上师。

(1)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他人的达玛吉达上师。他对阿底峡尊者传讲了很多修菩提心的教言,其中最著名的有《孔雀灭毒》和《宝剑论》。

(2)敢于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鸠上师。阿底峡尊者也在他面前接受了很多修持“自他相换”等大悲菩提心方面的窍诀。

(3)大名鼎鼎的金洲上师。在度母的指点下依止金洲上师并在上师身边留下来十二年修持大悲菩提心。

 

2、阿底峡尊者如何忆念金洲上师的不共恩德以及差别之原因。

(1)阿底峡尊者如何忆念金洲上师之恩德

1)别的上师圆寂时,尊者并没有开很隆重的法会,唯独金洲上师圆寂后,尊者不间断地每个月为上师举办“忌日供会”,供有很多灯盏。

2)每当尊者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会合掌当胸,可一提及金洲上师的尊名,就合掌于顶,双目垂泪。

(2)差别之原因:“我所有的上师都是大成就者,功德如佛一般没有差别。而在恩德上却有大小之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师而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最大。”

 

【而此处所讲的,就是金洲大师的教规。虽然金洲大师的教诲也是浩如烟海,但依照善知识恰卡瓦的宗派,却是从七个要点来进行宣说的:包括宣说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七个方面。】

重难点分析:

1、本论传承属于金洲上师的教规。

 

2、七个要点(本论七大科判):

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其中,前行与正行是具体修持的法门,后面五点则是附加的内容。

 

3、依教言反复修持菩提心的超胜功德。

1)完全超越了平时的念诵。

2)只是无念地坐禅,根本不可能证悟心性,一定要先修持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其他修行便很容易成就了。

 

【科判】

全文分七:一、宣说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四、归结终生之行持;五、修心圆满之标准;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学处。

 

甲一、(宣说前行法)

分三:一、暇满难得;二、死亡无常;三、轮回过患。

【当修前行法】

颂词释义:

修学前行,可以从暇满难得、死亡无常以及轮回过患三个方面来进行观修。

 

乙一、(暇满难得)

【首先观修:获取修法之所依——睱满人身的因,就是必须圆满地修持善法。然而,能够修持善法的众生却是极其稀少的,因此,获得暇满果报的机会也是难上其难的。如果对旁生等其它众生进行观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获得暇满的机会简直是绝无仅有。因此,我们就应当敦促自己:千万不要令自己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成为毫无价值,而应当专心修持清净妙法!】

重难点分析:

1、修法的所依是暇满人身

 

2、获得暇满的人身究竟有多难

(1)从因上难修:获得暇满人身的因,是必须圆满的修持善法;

(2)从数量上难遇:真正修持善法的众生极其稀少;

   因此,获得暇满果报的机会也是难上其难。

   观察人类:行持善法者少之又少;

   观察旁生:一直在造恶业,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绝无仅有。

 

3、如何对待已得到的暇满人身

(1)千万不要空耗,令其毫无价值,来世可能得不到了;

(2)好不容易得到这么稀少的修行的机会,今后一定要精进于修持清净善法。

 

4、关于暇满难得的观修

 (1)一定要在心中再三串习,反复思维;

 (2)如果要想进一步广修,则可参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大圆满心性休息》。

 

乙二、(死亡无常)

【其次观修:寿命无有定准,死缘纷纭而至,仅仅今天不死的把握都没有。从现在开始,就应当精勤不倦地修持胜妙佛法。】

重难点分析:

每个人的寿命没有决定,我们也没有办法观察自己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1、观察死缘不定:世间不仅有生病、衰老,还有天灾人祸等很多致死的因缘纷纭而至;

 

2、观察死期不定:对于今天到底死不死,我们都没有把握。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的缘故,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能拖延时间,必须精进修持胜妙佛法。

 

乙三、(轮回过患)

【最后观修:正如经中所云:善恶业的果报就是苦乐。因此,自己就应当抛弃一切恶行,尽力修持善行。】

重难点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科判虽然是轮回过患,但讲义内容却是因果不虚。

1、轮回中的苦乐和因果不虚的关系

善恶业是因,苦乐是它的果。修持善因会得到快乐,造了恶业也会得到痛苦。

 

2、无边无际的轮回中,六道众生各自感受着怎样的痛苦?

参考上师《前行广释》、《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等其他讲记的内容。

 

3、自己应当如何如何行持?

应当抛弃一切恶行,尽力修持善行;

再小的恶法都要尽量去断除,再小的善法也要尽量去修持。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

分二:一、修持胜义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胜义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丙一、(前行)

【首先皈依、发心,然后祈祷上师本尊,作七支供,身体端直而坐,并无有错乱、不多不少地数二十一次呼气与吸气,以此即可成为堪修禅定的法器。】

重难点分析:

1、这里的前行是在修持胜义菩提心之前的一种调心方式,也可以作为观修空性之前的修法。

 

2、前行的修法:

(1)皈依、发心;

(2)祈祷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的上师和本尊;

(3)修七支供积资净障;

(4)身体依“毗卢七法”端直而坐(跏趺坐、半跏趺坐皆可);

(5)通过数息法来调柔粗重的分别念:将注意力专注于呼气或吸气皆可,共数呼吸二十一次。

 

丙二、(正行)

【思诸法如梦】

颂词释义:

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山河大地只是分别心的迷乱显现,根本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堪忍自体。 

【首先思维:作为所取外境而显现的一切器情世间,也如同梦境一般,只是在自心迷乱之后,才会出现这些现象。在内心之外的其他地方,决不可能存在丝毫(的外境),从而断除一切增益。】

 

重难点分析:

如何思诸法如梦?

1、从所取外境观察:

从显现上说,作为所取外境而显现的一切器情世间,只是分别心迷乱之后的显现,本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堪忍自体,如同梦境一般;

从本体上说,我们现在所取的外境,也是心的游舞幻化,不存在一丝一毫实有的本体。

 

2、从能取心识观察:

在内心之外的其他地方,绝不可能存在丝毫的外境;

除心以外不存在丝毫的所取法,从而断除一切增益。

 

【观心性无生】

颂词释义:

通过以下观察,我们将发现心的本体也同样不存在。

【如果认为:心是否是实有的呢?心的生住灭三者也是空性,并不存在显色与形色等等,又因为身体的内外也不存在,所以其本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立,并安住于什么都不执着的无念境界之中。】

 

重难点分析:

1、再看心是否是实有的

(1) 先观察心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观察,心没有来源、住处、灭尽的地方,心的生住灭三者也是空性;

(2)观察是否存在任何的显色形色等:

 通过观察,心不存在任何的显色形色等等;

(3)观察身体的内外有没有它的踪影:

 通过观察,身体的内外也没有它的踪影;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发现心的本体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立,其本性也同样不存在。

 

2、外境不存在,心的本性也不存在,进而安住于什么都不执著的真实无念的境界当中。

 

【对治亦自解】

颂词释义:

对治心与外境实有的空性智慧同样也不存在。

【此时如果生起了所有身(境)心都是空性的对治念头,则观察这些对治念头的本性,从而了知其无有自性,并在这种境界中安住。】

 

重难点分析:

1、观察对治念头

观察这些对治念头的本性,这些对治心与外境实有的空性智慧也无有自性。

2、了知万法的本来体相:

通过以上观察,所取的外境、能取的内心、对治其实有的空性智慧,这三方面都不存在,皆无有自性。

3、进一步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认识万法的本性——胜义菩提心。

 

【为了宣说这种安住方式,(而于颂词云:)】

【道体住赖耶】

颂词释义:

道的本体安住于阿赖耶。

【远离七识的一切散摄,在任何本性不可成立,内心不执着于任何法的无念境界中明然而住。】

 

重难点分析:

1、这个阿赖耶就是如来藏的光明分。

除了刚才所讲的空性以外,心还存在一种自相不灭、了然分明的本体,这个自明自知的部分就是如来藏的光明本色。

2、远离七识的一切散摄

究竟的实相智慧远离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末那识(染污意识)这七识的一切散摄。

3、在任何本性不可成立,内心不执著于任何法的无念境界中明然而住。通过安住的方式,认识了三转法轮的光明本体,这就是现空双运的胜义菩提心。

4、若修不来也可依靠中观推理相似地安住

由于没有证悟胜义谛,这种菩提心我们现在不一定修得来,但是依靠中观的推理,短时间内,我们也可相似地安住。

 

丙三、(结行)

【坐间修幻化】

颂词释义:

坐间‛就是出定。出定后,了知所有的器情世间如幻如梦,现而无有自性。

【随着等持觉受的出现,从而了知自他任何器情世间的所有显现都如同幻化,现而无实有。并令一切行为仪表都依此行持。】

 

名词解释:

坐间:指出定后。

等持:等持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重难点分析:

1、随着等持觉受的出现,从而了知自他任何器情世间的所有显现都如梦如幻,现而无有自性。

2、令自己行住坐卧一切的威仪,都在这种没有实执的状态下行持。

 

编写:定解G81

审核:定解G82

终审: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