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第5课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
判
梳
理
上节课学习了平时应该怎样将违缘转为道用,这节课继续学习第四个问题:归结终生之行持。
这个要点总结了我们一生当中应该行持的所有修法,若能精进修持,即生就可以获得圆满成就。
宣讲论颂
甲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总摄窍诀要 应修习五力】
颂词释义:
释迦牟尼佛、历代高僧大德宣讲的大乘法门有很多殊胜的窍诀,若将其完全归纳,则可包含在“终生行持菩提心”当中。而菩提心,又主要通过以下五种力来修习。
【首先是引发力:就是反复强烈地在心中发愿:“从现在开始,但愿在这个月,或者在今年,或者在尚未死亡之前,或者直至尚未成佛之间,自己始终也不离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重难点分析:
1、何为引发力?我们平时如何修持?
1)即心中恒时具有一个强烈的誓愿,由此引发自己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2)平时,应在心中经常串习:“从现在起,但愿我在这个月、在今年,或者死亡之前,相续中一定要生起菩提心!”
2、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可以分别发愿:
1)如果发现自己在一个月中保持菩提心比较困难,也可以缩短到一天。比如在一天内发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不顾自己的一切,只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2)尽管今天发了心,但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可以继续发愿:“愿我在今年,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或者“在我没有死之前,能够生起菩提心”,甚至“直至我成佛之间,始终不离菩提心的境界”。
3)同样,若能在临死时猛烈发愿:“我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即使现在无法生起,也一定要在中阴界时生起。”由于这个誓愿的强大引发力,依此力量推动,我们至少也能在中阴界时生起菩提心。
3、生起了菩提心以后如何防护?
1)一个人发了世俗菩提心以后,只要相续中没有生起“从现在开始,我不度任何众生”、“我要退失对大乘的信心”等恶愿,菩提心就永远也不会退失。
2)应该经常串习:“愿我有生之年乃至佛果之间,一刹那也不要离开菩提心”的发愿,倘若心中时时能有这种强烈的引发力,菩提心在我们的相续中才会恒常不坏。
【第二是串习力:就是一再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重难点分析:
1、何为串习力?
无论行住坐卧,内心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念念不忘曾经发过的菩提心。
2、我们平时如何修持?
1)平时应当励力修持,不管出现违缘也好、顺缘也好,痛苦也好、快乐也好,生病也好、健康也好,都要稳固地在相续中串习菩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熟悉修炼,这就是终生修习的第二个要点——从现在起,相续中不能离开菩提心。
2)要想不离菩提心,必须要经过长期反复的串习。
3、具足串习力的功德与不具串习力的过患
1)有些道友发了菩提心以后,一生当中都会念念不忘,经常以此对治习气,最终获得了可喜的成就;
2)而有些道友只不过是在闻法行列中听了一个传承而已,在相续中根本没有少许的修习,就只能继续固守自己的老毛病不改。
【第三是善种力:就是为了让菩提心能够生起并不断增长,而尽力地积累资粮;】
重难点分析:
1、何为善种力?
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增长,对此一定要积累资粮。
2、 善种力的重要性
1) 作为修行人,平时一定不能离开修七支供、持诵咒语、放生等帮助我们积累资粮的善行。
(1)诚如帝洛巴尊者所说:“吾子那若巴,此现缘起生,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
(2)彻证大圆满的上师如意宝一生当中念了九亿多本尊心咒。
2)因此,无论修任何一个法,积累世俗的资粮都必不可少。它是白法的种子,有了它,没有生起的菩提心才能够生起,已生起的菩提心才能巩固、增长。
【第四是破斥力:当珍惜自己、执著自己的心念生起时,我们就应当思维:从无始以来,这种我执让我饱尝了种种痛苦。连我今世所遭受的痛苦、所造作的恶业,以及未能如愿以偿地修法等等,都是因为我执而产生的。因此,我应努力将执著自己、珍惜自己的这种心念赶尽杀绝;】
重难点分析:
1、何为破斥力?
破斥力就是破斥我执。
2、我执的分类:
1)粗大的我执:自私自利的心非常猛烈,或者说自尊心很强,除了愿意为自己的亲友赴汤蹈火以外,对于其他人的痛苦,一概不闻不问、无动于衷;
2)细微的我执:在《入中论》被称为“萨迦耶见”或“坏聚见”,就是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
3、我执的过患
1)自私自利的我执就像哈拉毒药一样,不管是谁,只要相续中有它,无穷无尽的痛苦就会如影随形,甩也甩不掉;
2)不仅在无始以来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量痛苦,今世我们也因它造了很多恶业,修法不能如愿以偿;
3)因为有了我执,在家人才会被我的儿子、我的家庭、我的工作等等牵绊,无法出家悟道;
4)出家人也是为了我的房子、我的玻璃窗、我的院子等等劳神,始终不能放下、自在。由此可见,我执是修菩提心的头号大敌,它所带来的危害永远无法估量;
5) 教证:法王如意宝《胜利道歌》:“舍弃爱自如毒蛇”。
4、对治我执的窍决:
1)以大乘菩提心的教言,提醒自己以利他为重,对我执不断践踏、轻侮;
2)或挥舞着中观空性的利剑,将我执凌迟处决、碎尸万段;
3)或以大圆满“本来清净”的导弹,轰炸我执的基地,使其永无翻身之日。
【第五是发愿力:在每一次行善之后,都应当发愿祈祷:“但愿自己从今日起直至成佛之间,都能不离开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但愿自己在遭遇任何违缘障碍时,都能将这些恶缘转为修持菩提心的良伴。”】
重难点分析:
1、发愿的要点:
1)发愿自相续始终不离修持世俗、胜义菩提心;
2)发愿无论遭遇任何违缘,都能将其转为菩提心的道用。
2. 生起菩提心的窍决:
1)以正在受苦的可怜众生作为观修的对境;
2)阅读高僧大德的传记和引发菩提心的大乘论典;
3)闭目思维轮回的痛苦以及我执的过患。
3.菩提心的重要性:
1) 具有成办利他心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否则就是“俗人”。
2) 没有通达大乘无我空性,修行永远不会成功。
3) 一味注重表面形式而不调心,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总结:
平时一定要反复修习这五种力。如果我们一生中修持了这五种力,那么即使临死时什么善法也没修,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了。
【在敬供上师、三宝,供养护法食子之后,都要虔诚地祈祷:“请加持我能够实现这一切!”】
重难点分析:
这里的“实现这一切”是“实现”什么?
1) 就是实现上面所讲的五种力。
2) 归纳而言,就是应该如何修菩提心。
【这五力可以说是总集了所有修心的教法。那么,依照这一教法,在临终之时的诀窍又是怎样的呢?】
要点:以上是活着的时候应该修持的五种窍诀。在临死时,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又该怎样把握自己呢?
【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仪】
颂词释义:
我们应于临终前,在自己的各种威仪中贯彻这五种力的修持。
【当一位修持此法门的补特伽罗罹患致命疾病的时候,首先要依靠善种力来修持。也就是将自己的一切资具受用供养给上师三宝等功德最大的福田,并且要对自己所供养的财物没有一点贪恋执著;】
要点:临终时与活着时修持的五力内容相同,顺序略有变动。
重难点分析:
1、临终时如何修持善种力?
1)当我们身患绝症、已经没有生存希望时,应尽量在没死之前,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处理妥当;
2)比如供养给上师三宝等最大的福田;
3)供养完后,还要对这些供养的财物和自己的亲友断除一切贪执。
2、贪著现世财物,后果极为悲惨
1)公案:《极乐愿文大疏》中比丘临死贪执钵盂,来世转为毒蛇,专门守护这个钵盂;有些孩童死前贪恋自己的玩具,来世也变成了毒蛇,缠着这个玩具不放。
2) 同样,如果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在临死时贪著自己的某样东西,来世就很有可能变成三恶趣的一个众生,不仅无法解脱,而且还要感受无尽的痛苦。
3、临终前应如下思维:
“现在我只剩下一口气了,贪执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即使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黄金,对我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也带不走其中的一分一厘……”如此反复思量,便不会对这些身外物产生贪念了。
【第二、要依靠发愿力来修持。即观想在上师三宝前行七支供,并至真至诚地一再祈求与发愿:“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让我在中阴以及未来的生生世世中,都能够修习两种菩提心,并加持我能遇到传授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师!”】
重难点分析:
1、 如何依靠发愿力来修持?
1)如果我们死时病得不是很严重,就应该观想上师三宝在自己的头顶,并且在其前作七支供积累资粮;
2) 倘若觉得修七支供实在太长,那也可以念《普贤行愿品》中七支供的简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3)如果连这个能力也没有,那么临死前只要有一口气,大家就千万不要忘了发愿。这时应该想:“死相已经现前了,我肯定会死的,但愿我在中阴时能够忆念起菩提心,生生世世不要离开菩提心,并能值遇传授大乘教法的殊胜上师。”
2、 这里的发愿有两个要点:
1)愿我生生世世能修习两种菩提心;
2)愿我生生世世不要离开大乘上师。
3、 面对死亡的差别
1)修行人: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面对死亡也往往显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2)世间人:大名鼎鼎的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得也并不像生前那么精彩。
【第三、要依靠破斥力来修持。正是对自己的珍惜以及执著之念,才使我们在过去饱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弃离这种心念,就不但不会有任何快乐,而且还会像这样因为珍爱自己的这副身体而继续受苦。】
重难点分析:
1、这里的破斥力与前面讲的意思基本相同,即是说,在临终时一定要断除对“我”的执著。
2、 我执的过患:
1)每个人无始以来,都执著于一个“我‛”,才让我们饱受了无量痛苦,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
2)如果临死时还执迷不悟,始终耽著、不舍得扔掉这个“我‛”,这样快乐不仅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且还将因此而遭受更大、更剧烈的痛苦;
3)如果以胜义理论观察所谓的“我”,实在是一点一滴都不存在,故应毅然决然地抛弃我执。
3、 依靠菩提心修法可以对治我执。
1)公案:学院中,我执深重的修行人依靠大乘菩提心的论典,自我对治、自我调伏后,我执才慢慢减少,利他的念头才慢慢生起来的。
2)比喻:只有依靠菩提心的教言,才能将相续中的“弯木”绷直过来,真正地开启大乘解脱之门。
【第四、要依靠引发力来修持。就是要再三地以猛烈的意愿提醒自己:即使我已经处于中阴状态,也必须修持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重难点分析:
1、 引发力就是指强烈的愿望。
2、临终时如何修引发力?
我们在临死时,应当猛厉地意念:
1)“我肯定快要死了,既然如此,贪恋这个世间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别无所求,唯一只有一个愿望:当我在中阴界时,能够修持菩提心!当我转生来世时,能够忆念菩提心!生生世世,永远不离菩提心!”
2)若能在这种心态下安详而逝,肯定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第五、要依靠串习力来修持。就是要回忆自己以往修持两种菩提心的方法,并按此进行修习。】
重难点分析:
1、这里讲的是串习力。
2、如何修持?
1)当我们临死时,应当尽量忆念起自己以前串习过菩提心(利益众生、令众生获得佛果) ,并依此再三修持。
2)反过来说,假如自己身体强壮时,从来没有修过菩提心,临死前就算想临时抱佛脚,可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至于我们的行为,则应当是:在进入死亡之际,首先右侧而卧,然后用右手托着右脸颊,将小指塞住右鼻孔,让气息从左鼻孔进出。然后以前面所讲的修持慈悲心的方法,借助气息的呼出和吸进,来修持施与领受的自他相换之法。】
要点:以上讲的都是观修方法,此处开始讲具体行为。
重难点分析:
1、临死时的行为有两种:
1)境界高的修持方式:可以采用心性休息的手印,或是毗卢七法的坐势;
2)一般人的修持方式:(狮子卧)身体右侧而卧,右手平托右脸颊,右小指塞住右鼻孔,让呼吸从左鼻孔进出。
2、如此修持的功德:
若能以这种姿势死亡,造了再大的恶业也绝不会堕恶趣。
3、以此修法自利利他
1)假如我们看到有些道友接近临终,就应该尽量劝他们摆成这种姿势,倘若有能力观想,还应让他们观修慈悲心,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
2)即使没有能力,以这种姿势迎接死亡,也会具有非常大的利益;
3)教证:莲花生大师曾说:“不仅仅是人,即便旁生以狮子卧的姿势死去,其功德也不可思议。”
【随后,在了知一切生死轮涅等等都是心之所现,而心的本性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成立的境界中,无有任何执著而安住。】
重难点分析:
1、 前面的五种力修持,叫做世俗菩提心;而这里所讲的,则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2、相似的胜义菩提心:
1)在临死时,若能真正认识到一切的显现都是心的本体;
2)而心的本体也荡然无存的话,这就是比较相似的胜义菩提心。
【就这样以轮番修持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而死去。】
重难点分析:
1、此为最高的死亡方法
1)我们若能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同时,也不离开相似的胜义菩提心,如此在轮番修持的状态下死去,以大圆满的说法,这就是一种最高的“本来清净”的死亡方法;
2)也是大悲与空性无二的修法,即所谓的“智悲双运”。
2、 修法功德:
1)临死时能在观修空性大悲藏 (两种菩提心)的境界中离开人世,必定不会堕入恶趣;
2)将来再转人身,值遇大乘佛法,比较有把握断绝轮回的相续;
3)听闻到这部法,对今生来世的利益不可估量!
【古德云:虽然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的临终教法多如牛毛,但却没有一个教法能比这个教法更为神奇。】
重难点分析:
此为临终最殊胜的教法:
1) 没有一个法门能比这个依靠菩提心而死的教法更殊胜的了;
2)实际上,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有法门中最精粹的教言。
甲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诸法摄一要】
颂词释义:
所有的法都归摄于一个要诀——断除我执当中。
【无论所修持的是小乘还是大乘教法,统摄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对治我执。如果不能对治我执,则一切所修都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如果一切所为都能够对治内心的我执,则是修心教法在心相续中已经扎根的征兆。】
要点:此处侧重于讲我执断除后所应达到的标准,与前面讲的如何修持菩提心的角度略微不同。
重难点分析:
1、这是本论的第五个窍诀——修心圆满之标准的第一个标准。
2、是否能对治我执是一切所修的标准:
1)我执不减反增,说明修法没有成功;
2)自利心减弱,利他心增强,表明对治已经得力。
【因为这二者当中存在着所修之法是否行于正法轨道的差别,所以这也是衡量修行者的一杆秤。】
重难点分析:
1、“我执”与“对治”,如同一杆秤:
1)“我执”的砝码重,修心不成功;
2)“对治”砝码重,修心值得嘉许。
2、执著善法的“我”是否要断除?
1)执著善法的“我”,属于细微的所知障,在未登八地之前不会障碍修行,反而会成为助道的顺缘。
2)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现在还不能舍弃这个帮我们渡越轮回的大船,不能舍弃这个执著善法的“我”。
【二证取上首】
颂词释义:
有两种见证(他人见证、自己见证)可衡量修心是否达到标准,而在这两种之中,又以自己的见证为首要。
【如果他人以赞叹的口吻评说道:“这位尊者的所有行为都表明,佛法已经融入了他的相续,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圣贤、大修行者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知道,虽然没有受到他人的指指点点、拥有良好的口碑,也是鉴别修行的一种见证,然而却不能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见证。】
重难点分析:
1、为何修心最好的见证人就是自己?
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心最了解、最清楚,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鉴定者。
2、判断修心是否成功的标准:
1)正确的判断标准:看他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
2)错误的判断标准:看外在的形式。
【因为,一般的世间俗人并不能通晓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就会仅仅根据自己所看见的外在个别贤善行为从而予以褒嘉。由此可见,最主要的一种见证,是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重难点分析:
修心最主要的见证的是什么?
1、 就是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2、如果发现自己的相续中真实具有一颗出离心,一颗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或者对无上大圆满等密法具足了不共的信心,那自己就应该不是最差的修行人。
【如果在客观公正地观察评价自己的时候,自己也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就是修心圆满的标志。所以,作为修行者应当厉行对治,并尽己所能地做到无愧于自己。】
重难点分析:
修心是否圆满的第一个标准:
1、能做到自己问心无愧就说明修心圆满。
2、修行人应当厉行对治,想方设法达到这一点。
【恒当依欢喜】
颂词释义:
修心到了一定境界时,会恒时欢喜面对一切违缘。
【当自己从今以后能够凭借修心的力量,哪怕在碰到任何违缘障碍时,都有十足的把握能依靠修心教法而将恶缘转为道用,则可以说是修心圆满的标记。】
重难点分析:
修心是否圆满的第二个标准:
1、 不管出现任何违缘都可以把握住自己。
2、 一方面不失毁道心,另一方面也不扰乱别人的心。
【因此,无论遇到任何恶缘,我们都应当努力地去尝试对这些恶缘生起欣悦之情,并在此基础上毫无怯懦地领受他人的一切违缘。】
重难点分析:
1、面对违缘的行持方法:
1) 无论遭遇何种违缘,我们都应尝试训练自己的心,以欢喜欣悦之心来面对它。
2) 以此心态为基础,才能无惧于他人所造的一切违缘。
2、大乘佛法最殊胜的特点:
1) 自心不被违缘所转。
2) 并将其转为道用。
【能散即圆满】
颂词释义:
心即使处于散乱之中,也能把握正知正念。
重难点分析:
修心的窍决:
1) 先离群索居,摈除一切外缘干扰;
2) 过一段时间,当认为相续中已经生起菩提心了,可以到外面散乱的地方去检测一下。
【犹如一个精通马术的人,即使心不在焉地骑着马,也不会从马上摔落一样,当损伤、陷害等恶缘,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如果我们能自然而然地不生瞋恨之心,并将这些恶缘转为修心的助伴,就可以算得上是修心圆满的标志。】
重难点分析:
1、修持菩提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比喻:修菩提心就像学骑马,刚开始非常紧张、害怕,而马术娴熟了以后,无论在马上怎样折腾,都不会摔下来了。
2)同样,我们一开始修菩提心时,也是非常害怕违缘,但是,若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串习,菩提心就会在我们相续中成为一种自然。
2、修心是否圆满的第三个标准:
1)即便出现了再难忍的磨难,也能不起丝毫嗔恨。
2)以悲悯心将这些违缘转为修心的助伴。
达到了这种程度,说明我们的菩提心已经修圆满了。
【我们应当废寝忘食地努力修持,力争达到以上标准。
这些修心圆满的标准,只不过是修心法门在相续中刚刚生起的征兆而已,所谓的“圆满”并不表示从今往后可以不再修持此法。因此,即使出现以上这些修心圆满的迹象,我们仍然还是要持续不断地修持。】
重难点分析:
1、达到以上的标准,仍需持续不断地修持
1)这些圆满的标准只不过是修心法门在相续中刚刚生起的征兆而已。
2)修心过程中暂时出现一点验相,不能沾沾自喜、得少为足,而应以此为起点继续不断地精进修持!
2、类比:
修颇瓦时头顶出了一点黄水、可以插进一根吉祥草,只说明现在的修行有了一点境界,是否能够往生还要看今后的修持如何。
编写:定解G86
审核:定解G03
终审: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