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七要5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第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呢,请道友们也继续一起学习《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修心七要》有七个要点,前面我们学了五个要点,今天开始学第六个要点,修心之誓言。那么修心之誓言呢,主要是菩萨在修持大乘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否定的、不能做的方面进行一定的宣说,“恒学三总义”,那么这个“总义”呢,就是把应该修学的归纳的要点称之为“总义”。“恒学三总义”就是说我们经常性地要修学的三个种依。

【所谓的总义可以分为三点,即:一、不能违背修心之诺言;二、不能过分放纵癫狂;三、不能堕于片面偏袒。】

下面对这三个要点分别进行解释,下面对这三个要点一个一个进行宣讲。

【第一、我们一定要断除那种自我标榜说:“我是修持修心教法的人”,从而藐视一些细微学处的行为。】

那么有些人在修习这个修心教法的时候呢,容易自我标榜,或者说容易以“我在修心,我是一种修持修心教法的人”,所以说主要以调心为主,那么至于一些外在的戒律就不重要了。所以说他以为自己时重视修心教法的人,所以就可以蔑视一些外在的身、语的学处,身语的行为,所以此处讲的“细微学处”呢,就是讲到一些戒律,包括如何说话,守持一些清净的戒律等等。

实际上作为一个修心,修持修心教法的人,和守持细微学处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修心主要是调伏自己的内心,而这些细微的学处是外在身、语的一些规范。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说不单单是要调心,当然主要是调心,那么佛教他的一种不共的特点就是“内观”。平常我们有一种说法就是“内道”和“外道”。那么这个内道和外道的这个内外怎么样去区别呢?

这个内呢,它主要是内观自心,调伏内在的分别念,调伏自相续,所以这个称之为内;而外道呢,虽然有一点点关系心的一下修行方法,但主要是在于外在的行为上面。所以我们说内道和外道主要是调心和不调心的一个差别,但是作为修心教法,它是以修心为主、调心为主,而外在的行为为辅,外在的这些戒律、这些学处能够帮助我们来修持这个殊胜的法义。

所以说一般来讲,心它是主导,比如说我们内心当中发的心会影响我们的身、语行为,而身、语的行为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所以佛陀在告诉我们修法的时候呢,也主要是以调心为主,那么身、语的行为,比如不杀生、不偷盗等等这些行为呢,也绝对有帮助于调伏我们的内心。所以说作为修心的这样一种人,一方面要主要调伏自己的心,然后另一方面也不能够蔑视一些细微学处。

那么以前跟大家也讲过,一般的人呢,就是如果他纯粹只是一个小乘的修行者,一般的人呢,他比较重视自己的这样一种威仪,比较重视自己的行为。因为佛陀在小乘的修法当中,佛陀在小乘的戒律当中,就已经规定了这个就是不能做的,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如果做了就违背这样一种戒律,所以说一般来讲,小乘的这些修行者呢,他比较重视这样一种身、语的行为,乃至于对一些微小的戒律呢,守持地很严格。

那么到了大乘之后,这种情况有一点变化。并不是说大乘不需要守持身、语的这样一种行为,而是在大乘道当中,主要是看自己的发心。在这个《瑜伽师地论》,在其他的比如说《学集论》等等,这些大乘的论典当中也提到,如果一个菩萨他的发心纯正,他的的确确是为了利他的话,那么身、语方面的一些可以开许。比如说有的时候真正是为了救度众生的话,开许杀生、开许偷盗等等,这些方面在大乘的论典当中,它有明确的这样开许。

所以说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到了大乘之后,他纯粹地是以利他为首要,小乘它主要是自利,但并不是说小乘一点利他都没有,但是他主要是自利。所以说他会为了自己获得解脱的缘故呢,那么就是说自己种种的行为他就非常非常地注意。那么到了大乘的时候呢,他主要是利益众生,所以说在这总的前提、总的原则之下,如果是真的为了利益众生,那么可以开许杀生。因为这样一种会不会成为恶业、会不会成为善业,它不完全是看你的行为,而看你的发心,如果这个发心的确是为了利他的话,那么有一些表面上的恶业是可以开许的。

比如在佛经当中讲过,释迦佛在因地的时候呢,为了解救500个发了心的菩萨,所以说他自己发了这个勇猛的大悲心,把一个人杀死了。因为这个人他要杀死500个菩萨,那么这个释迦佛的前身大悲商主,他就想,如果这个人真的把500个人杀死的时候呢,这个人将很长时间住于地狱不得解脱,那么我如果把这个人杀死的话,也许我会堕地狱,但是就避免了500个菩萨被杀,避免了这个人长时间堕地狱的这个不好的结果。所以说如果我堕地狱,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他就发起了强烈的悲心,将这个凶手杀死了。那么因为他的发心很贤善的缘故呢,经典当中记载,那么他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不但没有堕地狱,而且真实地发心于利他的缘故呢,这个行为让他圆满了八万大劫的资粮。

这样在《菩萨藏》当中还讲了,如果一个富翁非常地吝啬,不舍得将自己的钱财用来积累福报,帮助众生,那么菩萨呢,完全不出于自利,完全是为了利益这个富人的发心,然后把他的钱财偷盗了之后呢,替他做供养,替他做布施等等,这样一种是开许的。所以我们说在菩萨乘当中这个就不一样,因为这是以利他为前提的。但是呢,我们说它有开许的地方,但是危险性也高。小乘的教法很安全,为什么很安全呢,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规定你不能做你就不能逾越,你没有任何借口,但是它比较慢一点。

大乘是快,就是说前面讲,他杀了一个人还积累了八万大劫的资粮,他很快、很殊胜,因为它以调心为主,但是危险系数也高。那么就是什么样危险系数高呢,有些人内心当中还有自私自利这样一种作意,但是他表面上说我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去做这些非法的事情。他打着“利众”的这个幌子,然后去做这些伤害自他的事情,所以这个就很危险。所以一般来讲菩萨乘当中虽然有开许说,菩萨他不是为了自利的话,他可以杀生啊、偷盗啊,就是说身、语七支都可以开许——就是说十不善当中,除了这个贪嗔痴,这个是自性的罪业,不管谁生起了都是罪业,那么身、语七支,身体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的妄语、恶口、绮语,那么这个身、语的七支罪业呢,如果以菩提心摄受它是可以开许的。

说是这样说,但是很多大德在解释的时候呢,他不是针对一般的人,或者是说我只是想一下,大概大概地想一下我是为了利益众生,然后就开始胡作非为,这个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说在开许的时候也非常地慎重。如果一般人根本没办法观察自己是真的利他的心,还是表面上为了利他,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利,这个就是很难观察,所以说一般的这些初学的菩萨一般不开许,不开许随随便便做这些身、语的七种业。所以说我们在讲的时候,一般的初学菩萨,一方面要努力地修心,一方面在外在的行为上面尽量地遵照小乘的戒律而行持,就是相当的保险。

所以说对于修学大乘的人来讲,不单单是说修大乘的菩提心的人,有些教法越高,越要注意,比如说修禅宗的,比如说修密宗的,这些教法很深、很高,所以说如果有些人根基不够,然后按照这些不取舍的行为去做的话,那么因为自己的这样一种根基不够的原因,导致最后不但没办法生起功德,反而产生很多很多的过失,所以这个方面是必须要注意的。

在内心具备修心法门的前提下,也要竭力守护从别解脱直至金刚密乘所承诺的所有誓言和学处,并且令其不至犯失。所以说我们在内心具足修心法门,不违背修心修法的前提之下呢,要努力地守护这些戒律,就是说从小乘的别解脱戒开始,到密乘戒之间,我们进入佛门之后呢,我们要守这个别解脱戒,居士是五戒,出家人是沙弥戒、沙弥尼戒或者说是比丘戒等等,乃至于有菩萨戒,还有金刚密乘的密乘戒。那么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调心,一方面我们要尽力地去守护这些所有的誓言和学处,令其不至犯失。

【第二、我们一定要断除那种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不珍爱自己、不执着自己的程度,而去砍伐神树、与麻风病人相处等等之类的狂放行为。】

那么有些人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呢,没有按照正道去发展,就说只是看到修心法义当中说要断除执着,然后自己内心当中的的确确没有断除执着,但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或者让别人误以为自己是一个修持修心法要到达某一种境界的人,他故意去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说此处讲到的砍伐神树、与麻风病人相处。

那么这两个例子我们说在藏地不一样,藏地呢,比如说有一些山是神山,有一些树是神树,这些神树它是属于这些土地神,或者一下这样一种非人依托的,有的是他的房子,有的是他的身体,所以说有些神树是不能够砍的,如果砍了这些神树之后呢,自己还有自己的家人都要遭殃。所以说藏地它就有这样一种风俗,如果这个认定是神树的话,很多人不敢动,不但不敢动,很多人看到这个神树之后远远地绕开,深怕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个山神,就会有大祸临头。

那么有些成就者呢,他为了检验自己的证悟,故意去动这些神树,故意去砍这些神树,然后等这个山神发怒的时候,他就开始内观自心,看自己在这样一种大的境界来临的时候,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有动摇。有些成就者他会这样做。但是呢,如果有些时候自己没有到达那么高的证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似乎已经不珍爱自己了,不执著自己了,故意去砍伐神树,那么这个就不对,没有任何意义。

还有一个呢,在西藏、在藏地这个麻风病人很相似,麻风病是一个传染力很强的一个疾病。所以说很像现在听到的这些艾滋病,那些强烈的传染病,还有在前几年流行非典的时候,有点像那种情况,大家唯恐避之不及。那么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不执着自己,故意地和麻风病人相处,他就让别人认为这个人是个修行者,根本不执着自己……


15-30分


这个人是一个修行者,你看他根本不执着自己,他就和麻风病人相处,实际上内心当中根本没有达到断除我执的这样一种境界铺垫的在我的行为上去显示似乎断除我执的这样一种行为。所以实际上从这个行为观察的时候呢他自己认为很不得了,但是呢如果是旁边的人通过这种修心的教法衡量的时候呢,实际从他的发心开始就错误了。修心的教法是调伏内心的,应该是越修越低调,越修越谨慎,但是呢此类人,这个地方所讲的人修心还未达到结果,就开始在外表来炫耀自己,而且所炫耀的东西呢是根本自己没有达到的境界。这就已经不正确了。所以这个第二个总义呢,我们也要注意啊!就说现在有些修行人的团体当中,不管是在家者还是出家者,很多人有些是受到禅宗的影响,但禅宗是一个很殊胜的教派啊,他的教义非常非常的这个正确,而且很高深,但有些人在学禅宗的时候没有学到禅宗的精髓,只是把禅宗的文字略通一二,经常拿这个禅宗的语录呢作为自己的口头禅,一切都不执着啊,什么都不执着啊,什么都要放下,所以就开始行使一些疯狂的行为,这个方面也有。有些是学密宗之后呢,大圆满当中就说是什么都不执着的行为,所以象这样的话就是自己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呢就不能做这个行为。所以这个修行者呢,一般来讲如果法融入于内心之后呢应该是他的行为越来越符合因果,他的行为越来越符合这样一种教义,很低调很谨慎,这样的一种行为就很保险的。我们应当按照?17:09格西所规定的规矩,绝不能与噶当派祖师的光明磊落的行径背道而驰。?格西是阿底峡尊者的主要的弟子,然后?格西在西藏的热镇,热镇寺就说,在热镇寺这个地方长期的居住的,所以它也是噶当派的最早的一个寺庙。那么他在热镇寺也制定了很多规矩,比如说自己的行为要符合于这样一种三藏,自己的行为必须要小心谨慎,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德,不要炫耀神通等等,制定很多规矩。所以说修行的人,噶当派它是以修心为主的一个宗派,所以修心为主的宗派呢,它也是告诫修行人,虽然内心当中有了这些功德,也不能在外表上作出一些疯疯癫癫的行为,让其他的众生不起信心,所以他制定了行为要非常的清静,符合于佛制。所以说我们修心的人也绝不能与噶当派祖师的光明磊落的行径背道而驰,噶当派的这些祖师呢,都是以调伏烦恼,都是以行为如理如法著称的。所以说既然我们现在我们所学的教法是传自于噶当派的这些教言,所以我们的行为呢也不能够与噶当派的祖师们的行为完全背道而驰。第三,我们应当唾弃那些只能承受人类予以自己的伤害却无法忍受鬼神之类的伤害。那么第三个总义,第三个总义就不能够偏袒,不能够偏袒什么呢?有些时候呢我们能够忍受人类对自己的伤害,比如修忍辱的时候,比如说这个忍辱的来源,伤害的来源来自于人类呢,自己想必须要修忍辱,不能够发脾气,必须要对对方修忍辱。那么但是呢,伤害的来源是鬼神,是非人之类的伤害,自己就觉得不应该修忍辱,所以对人类他可以修忍辱,但是对于鬼神的伤害呢他却不安忍,这个方面就是有所偏袒。大乘这个慈悲心,大乘的菩提心,他绝对不是说只是对自类开始利益,而是对其他种类的不利益,没有这样的教言。否则现在的这个世间说法,啊也是说对于人类呢我们要如何如何,但是呢就说是对人类要帮助啊,人类要和谐啊,但是对于其他的众生呢,就没有这样去利益、去关怀。佛教的思想啊不单单是对人类,而且对其他的众生,包括鬼神在内的众生,他都要同等的去慈爱,同等的去对他们发起某种菩提心。所以说呢,此处说不能够偏袒。那么第二大类的偏袒呢,或是对尊贵人物毕恭毕敬,对卑微之人却轻慢欺侮。那么这个也是偏袒的行为,有些人对于尊贵的人,或者说权利大的人,或者说名声大的人,或者显现上修行好的人,对这类人呢毕恭毕敬的,但是呢对于一般的卑微之人,比如说一些弱势群体,或者说有些他就说没有名声的人,或者就说显得非常卑微的人啊,就看不起,轻慢,开始欺侮,这样的话也是不对的,所以说我们修心的时候应该平等对待,因为菩提心它有一个特点,它就是一种平等的慈爱心,这个在菩提心教法当中,我们在讲这个法的时候也是再再的提到,菩提心的教法是平等的一种教法,所以说不能够对一类人非常恭敬,对另外一类人不太恭敬。因为就说人之常情啊,他对于有钱有势的人,他都很恭敬的,不单单说是修行佛法的人,即便是世间的人,他对于顶头上司啊,对于这些官员,自然而然都能够很恭敬,对于下面的人就非常的轻慢,所以说,如果做到如果自己的行为是这样的,如果自己的心态是这样的,那就和世间的人差不多,和世间的人一模一样了。这不能说自己是一个修心的人,如果真正是一个修行修心教法的人,他应该平等对待一切高贵、低略的人,因为这个高贵的人呢,他也是因缘和合,暂时显现的一种现象,卑微的人呢也是某种因缘和合暂时的一种现象,所以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无常的,而且就说,从菩萨发心的时候,昨天我们有一个观点,说菩萨发心的时候呢,他要抛弃这个是某一类高贵的人,这是某一类低等的人,或者这一类人是我的亲属,那一类人是我的怨敌。他要把这些所谓的这些,不好的观念有差别的思想实际上要泯灭掉,那么最好的作意是什么呢?最好的观点就是说,他就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人,那么他是一个人呢,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样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他相续当中,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很朴实的想法,就说离苦得乐的想法,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说我对待每一个人都是愿他们离苦得乐,那么就说不单单是人,每一个众生也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于这个人有差别的时候,我就会想他就是一个人而已,所以有些时候这个坏人呢,或者有些高高在上很傲慢的人呢,我们就把这些他外在行为我们忽略掉,我们就是想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就是一个平凡人,他心中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无外乎就是离苦和得乐而已,他就是这个,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很凶暴的人,有的时候看到这些有权势的人,看到外表的情况的时候呢,我们容易被这些外表的这些行为所迷惑,就觉得他是一个大人物,或者他是一个小人物。实际上真正仔细观察一下,他也无非是一个平凡人,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象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看到这样不同差别的人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想。那么看得这些不同种类的众生的时候呢,也是一样,他就是一个众生,只要是有心识的众生,他们的想法也是想要追求安乐,不想受痛苦。包括这些外面的这些狗,或者这些牛羊,它们也是想得到安乐,也是想避免痛苦。所以说作为菩萨来讲,他就是以这个作为平等发心的基础,他就抛弃掉其他的差别,奥,这个是一个低等的众生,哪个是一个高贵的众生。人是高贵的动物,这些狗是个低等的动物,就把这个所谓的高等和低等这些差别都去掉,磨平了,然后呢,就是他是一个众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一个众生的想法都一样的,所以说我作为一个菩萨来讲我就平等的要赋予这些众生快乐来拔除他们的痛苦。啊,这个是另一类,自他平等的修法的时候呢他是可以这样去观修的。所以有些时候呢,我们容易对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母亲,对这类教法容易入门。有些是容易对一切众生他不是有一个平等的诉求,平等愿望。从这个方面容易产生平等心。所以此处呢就说让我们要抛弃这个偏袒,然后或是对亲人悲悯慈爱,对仇敌横眉冷对之类的偏执行为而应当锻炼培植出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心。还有一类就说是不平等偏袒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亲人非常怜悯,非常慈爱,但对伤害自己的怨敌或者自己这些竞争的对手,要经常的横眉冷对,经常的作一些偏袒的行为,所以这个方面对针对于菩萨来讲都是需要通过修行来逐渐纠正的这样一种对景。所以此处告诉我们应该忆念,应该培植出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心,所以这些教言如果我们听了之后不做呢,那我们的心永远处于那种庸俗的状态,永远也没办法真正的去安住在菩萨道当中。那么了知这个,了知了这些教法之后呢,首先,就前面讲,首先我们要认同这种理念,首先通过各种的观察认同这种理念。那认同了这种理念之后呢然后就真正开始通过法本当中给出这些窍诀、要点开始去观修,通过不同,通过长时间的观修,把纠正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些不平等的观念,偏袒的观念纠正过来,让我们的心真实处于哪种平等的状态当中。如果我们的心平等了,我们去看众生的时候,因为是以平等心去看众生,所以说看到的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要饶益的对象,而不是看到他一种平等之处。那么如果我们平常的心看不到平等的这一点,只是看到不平等这一点,那就很容易对于比自己圆满的人产生嫉妒,比自己低下的人产生这样一种轻视,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呢产生一种竞争心态。但是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属于哪种平等的状态,那么如果对方平等了我们以平等去看众生,那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这样很多很多产生分别念的这些不好的作意和不好的行为了。转欲志稳重。下面就是讲了就说转欲知稳重。转欲知稳重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叫转欲知,转欲知这是第一层意思,稳重是第二层意思。那么什么叫转欲志呢?我们要转欲志,首先就是这个欲志,这个欲志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把自私自利的这些想法,啊,自私自利的想法,就说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得利益,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摆脱这样一种这个,这个种种的违缘,这个叫做欲志心,叫做我爱执,自私自利。所以说我们在修持这个誓言的时候呢转欲志,就把这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思想转变成利他的思想,以前是珍爱自己,现在要转变为珍爱他人,就叫做转欲志的意思。稳重呢,当然我们在修法过程当中呢我们自己要低调,我们自己要以调心为主,不要以外在的行为为主,这个在下面注释当中都要讲。从今以后,我们应当将以前珍爱自己重视自己的念头转为珍爱他人的念头。这一句就讲到转欲志,这里面有转变,转变就是说以前珍爱自己,重视自己这叫做欲志,然后把这个念头转变为珍爱他人,因为就说以前我们珍惜自己的缘故呢造下了很多的滔天大罪,因为以前我们珍惜自己的缘故呢,现在还在轮回中流转。那佛陀呢,最初的时候开始珍爱他人,所以现在已经成佛了,那如果我们自己要把这个念头彻底转变,使自己的言行象如法行使的同道一样稳重,这里解释这个稳重。那么让自己的这个言行和如法行使的这个同道一样稳重的行持。


修心七要第5课(30-45)


那么下面这一段呢,就对这个怎么样稳重进一步的说明,所有的修心都不应该注重炫耀表面的形式,而应将内在的本事作为慎当其中的关要。作为修心者应当在他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默默无闻的使内心逐步成长起来。这个就是对于一个稳重的这个非常好的一种显示,那么所有的修心的法门呢都不在炫耀表面,初学人啊刚刚学佛的人,他很注重这个外表的形式,如何穿衣服,如何这样一种走路的方式啊,或如何这样一种,怎么样做才更像一个佛教徒,,怎么样做才更像一个修行人,他都说怎么样更像,他就说很在乎外在的形为,怎么样排队,怎么样合不合。但是这样说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而是说在主要和次要当中,这个是排在次要的位置。修心对佛法的修行主要是调伏自己内心,所以说所有修心呢,它不应该都是很注重炫耀表面的形式上面。有有些时候说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你有功德也不能去在表面上炫耀,如果你经常在表面上去炫耀的话,你自己的功德就会逐渐逐渐就消完了。在佛教佛经中讲灭除这个善根的有四个因缘,其中的一个因缘就说经常性的去炫耀自己的功德,比如说自己作了这个念诵,念诵了很多正语,那么自己以一种炫耀的状态给这些修行者讲,我念了一百万心咒,是不是很厉害。像这样他有炫耀的心态,实际上当他以这种心态给别人宣说了之后,他的这个功德就没有了。本来念这么多的名号这么多的心咒是非常不容易,但自己不懂得保护这样一种窍决的原故,就在这样炫耀的心态行为当中很轻易的把这个功德毁灭了。所以说这个也是毁坏善根的一个因。还有一个后悔,我自己做了这种善法之后很后悔,就说今天布

施几块,十元钱。布施了十元钱之后,自己越想越后悔,不应该布施这么多,应该少一点。那么如果自己做了之后后悔了,那么钱也布施出去了,功德也没有了。这是非常的要注意,当然还有一种是生嗔恨心,生嗔恨心也是毁坏自己的功德为主,这样一种这个方式。还有就是邪回向,就说自己做了善法之后颠倒回向,不按照如理如法的方式去回向,颠倒回向这个也是毁坏善根的。不但此处,此处来讲我们讲炫耀,这炫耀一般的初学者,一般的凡夫人很喜欢炫耀,有的时候实在没有炫耀的资本了,就把自己的梦境来炫耀,实际上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必要去做炫耀的。如果有功德就是自己里面真的有功德,真正的受益者是自己,那么如果自己去炫耀之后,那么实际上这个心态本身它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稳重的一种方式。所以像这样的话尽量避免炫耀,当然有的时候有必要的话,有的时候为了增长别人的信心啊,或者说为了善法考虑啊,讲一讲这些修行方式这样也可以,但是切记通过炫耀的方式去讲解,因为这是一种毁坏善根的一种因缘,所以这个地方要讲把内在的本质作为首当其冲关要。作为修行者应该在他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默默无闻的审视自心,逐步成长起来。就说佛法当中有一个保密的一种窍决,就说修什么法如果你不悄悄的修,秘密的去做,不在嘴里面经常这样一种挂在口中啊,秘密去做的话违缘很少。所以说很多以前的修行者,他在修法的时候,他都不给别人讲,外表上看起来和一般人一模一样,但是他在下面的时候该观修的,或该发心做的事的时候呢,他都是认认真真的去做,但嘴里面很少让别人去察觉,他在修持一些高深的法。所以以前我在看一个佛教士,最初这个密宗在印度开设流传的时候,最初这些修密宗的人无一例外,都非常的隐蔽,就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时候在修。表面上和其他的生人一样,表面上和其他的老百姓一模一样,他私下悄悄的修持这一种殊胜的法要。那么等到他真正修成就了,显示各自上神变的时候,其他人这才知到原来他是一个密乘修者。像这样的话那个时候才知道的。所以说我们在修行时也是尽量的悄悄的去修持,像默默无闻的让自心开始成熟,让自心开始逐步的成长。

不用说缺陷全莫思他过,那么这个呢就两点,第一个是说不用说缺陷,世间的缺陷和出世间的缺陷不能说。全莫思他过,那么第一点是不要说别人的缺陷;那么第二点更严格了,全莫思,连别人的过思都不要去思维,不要去思维,像这样的话第一个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第二不要思维他人的过失。总的原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去说别人的过失,或者我们去想别人的过失,实际上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一点帮助。那么如果我们去说别人的过失,对自己的修行有利,或对别人的修行有利,那就可以说,佛陀也会开许。但是我们在说别人过失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往往在我们内心当中它是一种不好的心态,有些人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乐事,只要说别人的过失他就很高兴,也很开心,所以他的发心是不好的。所以说在说过失的时候,他的发心往往是一种不好的心态。所以他的发心是不对了,说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别人不愿意听到的种种缺陷,所以说这样一种附和声对自己的修行不好,因为做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要调伏自心,调伏自心,他自己的过失应该说出来,然后别人的过失应该尽量避免,这是在佛经论点上这样讲。第二个呢说的过对别人没有意义,如果是一个上师一个善知识看到弟子的过失的时候,他要只指出来,让弟子改正。一般的人就你说出来之后,别人不一定听,世间上也是说,像这样的话有这样的讲法,就说如果你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你说的话没人听的,像这样的话说这个人轻言也微。所以说你当着说的时候人言轻,所以说当你说的时候没有力量,没有分量。所以说你给别人说你有这个过失,别人听了后不服气,你凭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你还不是有那样这样的过失。所以说当说这个过失的时候呢,产生不了一种应该有效果,但如果是一个高曾大德,他一个对奉一个信服的人,当他指出对方的过失的时候,哦他们说这是我上师给我指出来的过失,这个是某某高曾大德给我说出来的过失,那么我一定要改正。这个就能达到效果,但一般的人比如说出别人的过失,别人不一定能够信服。还有如果自己在很多人面前说过失的话,不单单对自他没利益,而对整个团体都有传染的一种异。。。(38。52),这样一种不好的地方。那么比如说这个过失本来,如果自己不说的话,这个过失就是他一个人有过失,他的影响是很小的。然后自己给很多人说了之后呢,其他人都知道了,本来本不知道的时候呢这个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的,但是只有你一说,对

方一听到的时候,这个分别心就有这个特点,他一听到某个事情的时候,马上就开始去转别去分别开始就打下来,哦就觉得这个人不好,这个人有什么过失。所以他一下子影响很多人的心态,你看呢,这样说出来之后对自己有没利益,对对方没有利益,说出来之后呢对很多都受影响。所以说看这样没有什么必要呢,没必要,不增长任何功德,而且会传染对我们有过,这方面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说我们如果有的时候想说过失的时候,因为每个凡夫人都有这个通病,这个通病就是说喜欢说别人的过失,喜欢说别人的过失。说世间上也是这样晓得,谁人背后无人说,就这样的。他的背后不说人,一般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说哪个人谁人不在背后说别人的过失,都要说。然后反过来讲,那个背后无人说呢?你这个人背后也有人说你啊,这个方面是这样讲的,所以说有的时候听到一些说法的话,我们运用这方面来安慰自己,反正我是一个凡夫人,肯定背后有人会说的,佛这样的圣人背后都有人说,我自己听到一两句不好的语言是正常的。然后要更加注意的时候,我们在背后的时候尽量的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说出来我们要是,如果我们想要说的时候,你想我说这个到底有什么必要,除了有的时候说出来自己感觉的,如果以为比较快乐,比较高兴之外呢,实在意义上一点意义都没有,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讲,我们是应该有正确的思维的,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就说我说这个话是不是对自己负责的,如果真的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话,就有很多不必要的话尽量不说。如果要说的话赞叹别人,看别人的功德啊,赞叹别人功德啊,这些都说。如果看别人过失,思维别人的过失对自己甚至没有利益,看别人过失对自己的修行也没有意义。对于他人在世间方面种种缺陷以及在佛法方面是对戒体之类的过失等等。。。这些也不应听,不阅耳,都不要妄加评说,这是解释第一句。那么两类过失,一类过失是世间方面的过失,比如说有些人盲眼,有些耳聋,有些有陂腿啊,等等。。。。像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说别人这样那样的缺陷,像这样的话会激怒别人,或说别人的过失,这是世间方面的过失。然后佛法方面的过失呢,这个人生邪见啊,这个人失坏了戒律啊,等等。。。这些不中听不悦耳的话呢,不要妄加评说,有些时候这些失坏戒律是暂时失坏戒律。所以说呢前面当中讲乃至于没有登地之前,这一切的贤劣行为都是无常的,就说一切的贤善的行为和一切的下劣行为,他都是无常的。比如说贤善的行为很有可能变成恶劣,但有些恶劣的人呢,他又可能变得贤善。所以说这样的,比如拉巴尊者他在前。。。的时候去些咒术,咒死了这么多人,后来他通过学习佛法变成一个一生证悟的修行者。还有有些人呢,比如说假如说我们现在的指责谁谁,他就说戒律不清静,他怎么样。那么这个也有可能过了两三年之后呢,我们就变成这样的人了,因为我们谁都不能保证我们现在这种佛法的行为,如法的行为以后不会不会变坏。所以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而加上简单的讲就说说别人的过失对自己调心没有,没什么意义,那么像这样的话如果对众生有利益的话说还是可以,但是没意义的话这些都不要评说,这是没必要。在看到一些众生特别是已跨入佛门的修行者,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心,或毕竟所导致的,他人不可能有这样的过失,除要断除挑剔别人毛病的心思,这是解释第二句全莫思他过。那么有的时候我们会这样想,如果是一些空袭来风的一些谣言啊,或者小道小息啊,这个时候我不去说也可以,但是呢我明明看到,我亲眼看到对方在犯这个过失,难道这个也不能说吗?针对这些情况佛陀也有这些专门的一些教诲,那么此处说,看到特别是看到,已经入佛门的修行者有些时候很明显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清醒的知道:实际上呢这很可能因为自己的心不清静导致的,他们不可能有这个过失。所以说如果是众生的心不清静,他看到的这些外境都是不清静的;如果这个心是清静的,看到外面的是清静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是说什么?因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心的一种投射,这是一种内心反应,反应外面的。所以说呢如果我看到这个不清静的行为,那是首先是因为我的心不清静。



修心七要05课     杨利文45-60分钟

这些内心的一种反映,反映在外面的,所以说如果我看到这不清净的行为,那是首先就因为我的心不清净,所以说看到这个不清净的显现,所以说真正的过失还是在自己,那么如果是佛呢,如果是佛佛的心已经彻底的清净了,所以说佛看到的一切都是清净的显现,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也是众生,所以就是因为众生他在看佛的时候他是以众生的这种心态去看,看一切,所以即便是佛出现在他的面前在他的境界当中也是一个和一般的众生一样的,那么佛呢因为有清净平等的智慧,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一切佛都是可怜众生一样,所以这些方面就是说,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达那种佛的境地啊,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个在佛法当中叫做清净观,啊清净观,怎么清净观呢,清净观就是当我看到不清净的行为的时候,我想呢这可能是我的这样一种心思不清净而导致的,实际上对方他是不是真的不清净,我是没有办法没办法这个评定的,有的时候我在亲眼看到了难道还没办法去评定吗,这个也不一定啊,啊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呢,因为就说是每一个坏人他也不会在自己的脑门上写坏人两个字,所以说真正的高僧大德呢尤其是高僧大德呢他更加是隐藏自己的功德,啊更加隐藏自己的功德,所以说就为了避免后世的修行者在这个方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过失,诶我们如果是看过一些印度的成就者的传记的人都很清楚,比如我们看过了八十四位成就者的传记,八十四位成就者从他们的证悟来讲,他绝对是圣者,但是呢他们就是在证悟之前或者证悟过程当中示现的行为,有些是示现屠夫、有些呢是示现这样一种妓女,有些呢示现这些养猪的人,卖鱼的人,猎人就是这些,但是就说他外表上是这些行为,但是实际上内心当中他已经安住在一种证悟状态,啊证悟状态,所以说外在这些行为呢是他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有些众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调服,所以这样的,因为我们能够从外在的行为去判定,他就是一种好人和坏人我们是没有这样一种能力的,没这个能力,所以说在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既然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坐的这么多人在坐的这么多人我能够知道哪一个是真正菩萨的化现,诶哪一个是真正佛的化现,从外表看起来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呢就内在的相续当中,他可能是具有佛功德或者有菩萨的证悟,所以说我们不能凭外在的行为显现就断定这个人一定是好人或者一定是坏人,所以说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怎么保护自己就很重要了,因为在这个比如说在几个妙人当中,乔美仁波切也说如果我们诽谤一个菩萨,说了一个菩萨的过失的话,啊说一个菩萨的过失然后呢他的罪过比杀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罪过还要严重,那我们说杀一个人杀一个众生他的过失很大, 那么如果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人都杀了,他的过失是无量无边的,但是他就说如果诽谤一个菩萨,说一个菩萨的过失的话,他的过失比杀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过失还要大,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个菩萨为什么,因为菩萨他有光环,诶我说这样个菩萨千万不要诽谤他,千万不要说他的过失,这就好办了,但关键是说很多菩萨他不显现光环,他就显现和我们在坐的人一模一样,那我们凭我们的肉眼我能判断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所以说在我们不能够判断的时候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清净心,这就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因为在我不能判断任何一个是不是菩萨的时候呢,我就认定都是菩萨,都是清净的,那么我看到的这不清净的行为是因为我的心不清净,实际上当他凭着外在的行为我是不能够作出这样一种是不是菩萨的一种判断,所以说在这个当中呢,虽然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就象前面我们讲过是这样的,是和不是各占百分之五十,但是呢如果你认为他是,那怕你对他生起一种比较恭敬的心,他可以很好的保护你,不去造一个诽谤菩萨的过失,那么如果你判断他不是,就很容易说啊你既然不是,我就可能随便的对待你,我可以骂你,可以说你的过失,我这个时候造罪的机会就很高很高,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观清净心呢它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的善根不受损失,保护我们的修法不要出问题的一种最好的注意,这是在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是这样讲,所以说此处也讲了这个是我们心不清净导致的,其他人不一定有这样的过失,所以说断除挑剔别人毛病的心思,下面呢继续讲第四个,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这里面讲了两条誓言,第一条誓言呢是先清净比较重的烦恼,就是在所有的烦恼当中观察我们的哪一种烦恼最重,最先调服他,断一切果求,然后呢第二个誓言呢就说,断除一切修行过程当中一些对今生的需求,对后世的需求,乃至于对自我成就的需求,啊都要断除,因为此处讲的是修心的教法,是以菩提心为核心的教法的缘故,首先看第一条,我们在观察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之后,如果发现哪一种最粗重,就全力以付的集中一切教法去对治这种最粗重的烦恼,并尽力将其扼杀于  之前,啊这个对我们修行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很多烦恼最粗重的是贪嗔痴三种,那么因为我们前世所造的这个业因不一样,所以在今生当中呢有些人贪心比较重,而嗔心和愚痴心呢没那么重,就是他不会发脾气,可能也有些智慧,但是他的贪欲心很强,有些人呢他贪心不重,他的嗔恨心特别强,而一下子就发火一下子就发脾气,但是他贪心不大,这种的人也有,还有一种人呢就是愚痴心很强,或者就说很喜欢睡觉啊,很懒惰啊,象这样愚痴心很强,其他的烦恼不重,有些呢贪嗔痴都强的也有,但是呢在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它有一种比较重的烦恼,就我们要观察我在这三种当中,哪一种毒是最强的,当然还有是讲五毒的啊,嫉妒和骄傲,妒嫉和傲慢, 但说贪嗔痴三毒贪嗔痴嫉妒骄傲五毒,但为什么有时候不讲妒嫉和傲慢呢,因为妒嫉它是属于嗔恨的分支,啊妒嫉属于嗔恨的分支,它包括在嗔恨当中,傲慢是属于贪心的分支,它包括在贪心当中,所以说有的时候就只讲三毒就可以了,它可以包括其它的烦恼,那么我们就观察诶我这个人好象是贪心比较重,那么我如果贪心比较重怎么办呢,在所有烦恼当中贪心大,那么在修行的时候首先优先要对治的就是贪心,集中一切教法力量去断除这个最粗大的烦恼,因为这最粗大的烦恼对我影响是最大的,其它的烦恼虽然也要对治,但是这个不是当前最必要的,其它的这个中等的细微的烦恼以后再说,首先集中力量把这个最大的对治,而且呢就按照佛的教言来讲,就说一般而言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一般而言呢年轻人贪欲心要重些,年轻人他的这个气脉明点还是比较旺盛的时候,所以说通过个点来讲贪欲心比较重一点,老年人呢它的气脉明点还是比较衰败,一般而言嗔恨心比较重一点,哦嗔心比较容易发火比较容易发脾气这样的,忍耐力不是很大,年轻人它的心胸一般来讲比较开阔一点,哦几句话它不容易发火的,但是老年人呢容易,他怎么说这个是不一定,是普遍来讲,不是绝对的,所以说年轻人呢也着重对治贪心,老年人呢着重对治嗔心,也有这样的讲法,还有观察自己内心当中贪心重的,先对治贪心,嗔心重的先对治嗔心,所以说象这样佛陀针对不同的不同的这样一种这个烦恼,也对修行人来讲,如果贪心重呢,就通过多修不净观啊,多修白骨观啊这些方面,他就说是贪心他为什么要贪呢,贪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好,认为这个东西值得我去拥有,知道认为他好,然后自己的心就不由自主的想要依附上去就要得到这个东西,所以说我们对治这个贪心呢就要观察这个东西的不好的明点,观察它的不净,因为不清净的东西没人愿意贪,一个腐烂的尸体很不清净,谁愿意去拥有呢,一付骨架就说谁愿意去拥有呢,啊不愿意,所以说这个时候为了对治贪心就观对境的不清净,观对境的这样一种不清净不圆满这部分,所以刻意的观他的反面来对治自己这样的贪欲心,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本来很干净诶为了断法的时候故意的观他不干净,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认为的干净他只是一种表象,啊表象,真实的本体来讲是很不干净,所以说我们就说修不净观的时候,它主要是说不要被这个假象所迷惑,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观察就观察透彻,它的本体是什么哦佛经早就讲了每个人身上三十六种不净,从表皮到里面的内脏到里面骨头骨髓都是不清净,所以说呢通过仔细的观察,对境的一种本质而认清不净观,然后如果说这个不净的观念很强的时候,它的贪欲心自然就熄灭了,啊自然就熄灭了,所以说就是有这样的这个在佛经当中曾经这样讲,佛陀为调服一个贪心很重的人他就要示现,有一个女人贪心很重,然后佛陀就化现一个很漂亮的一个就说是年轻的男子,然后呢就说在她面前示现的时候首先让那个女的产生很强的贪欲心,为什么一个穿的也好长的也好看然后呢突然之间呢这个年轻的男子就死了,然后迅速的腐烂了,就这个过程发生的很快,这个女一下子她的贪心一下没了,一下就成了很强的厌恶心,所以说我们看通过这个例子主说明了什么问题啊,当然一般人他烂得没那么快,但是我们是说这个二者之间的这样关系,就说它单单的表面迷惑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很好他就去贪,然后他一下子腐烂的时候还是他诶还是这个张三但是他一腐烂之后不清净之后呢她一下子就没有兴趣了,一下子就不贪了,就是这样,所以说不净观它的重点就是在观察它的不净的这个本质,诶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它不净的本质,让我发现它的这个究竟的本体,从而呢来抑制这样一种对贪欲烦恼,嗔恨心呢要对治的话就是观慈悲,啊观慈悲观,就说观心就是此处我们讲的世俗分心就可以,那么如果多修多对众生修大悲多对众生修慈爱,这个时候呢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呢哦它是我慈爱的对境,所以他给我作了点伤害我能够忍受,就通过我们修心七要里面所讲的内容就可以有效的对治嗔欲、嗔恨,然后如果依止众人修缘起法,观察十二缘起等等,那么此处说先净重烦恼就是这样的,那么如果发现的时候先着重对治最强的烦恼,尽量是在刚刚冒头的时候就把它扼杀掉,这个是一个窍决。那么第二个断一切果求呢,自己希望依靠修持修心教法,而使自己能得到今生的名闻利养等等,或者来世的人间安乐,或者使自己能证得涅槃等等之类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必须彻底根除,那么就是说果求就是我们修心的时候呢想要获得的果,当然我们每个人修法都想获得佛果,但此处呢就是说我们想要获得的如来果呢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作意的发心明确的果,那么这个里面举了三个例子,一个呢就是讲到了这个今生名闻利养,觉得我想要修心,通过观修菩提心获得很大的福报,然后呢通过这个很大的福报呢今生就发财,今生就获得这些名闻利养,今生让我名声很大,这个就是今生当中想要在今生当中获得的果报;第二个呢就是来世的果报,诶我这个修行的善根让我在来世生天,来世转生大富豪等等,这是来世的果报;第三类呢就说我这个修心是为了让我自己证得涅槃,让我解脱,让我涅槃,象这样的,这三类当中第一个是最初的,只是追求今生的利益,第二类呢稍微好一点,啊说以后的利益,第三类呢看起来是最好的,我想要解脱,但是这三类在修心教法的体系当中。


修心七要05课60-75分钟

但是这三类在修心教法的体系之中都要断除的,为什么要断除呢,因为每一种心都有自私自利心,包括我自己要解脱,我自己要成佛的这个想法都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因为这里面有自私自利在作意,因为真正要解脱话要成佛的话,它是以利他为主,前面刚刚上节课我们讲了,因为是利他的原故我才成佛,为了利益众生我才成佛,所以说他主要目标是利他的,那么为了我自己要成佛这里包含一个很强大的自私心,那么如果你不把自私心去掉,你都不能成为菩萨,你怎么成佛了,因果根本就不对,他不是一套因果,阿是这样,所在有的时候我们把因果搞错了,很强大的自私心这是因,然后我要成佛这怎么可能了,因果的错乱,佛他完全是没有自私心的,佛是一心利他的,但是你在修这因的时候了,带着很强的自私心去,所以因果根本不是因果,这样修下去,根据成不了菩萨,根据成不了佛,这个要切底断除,这些水族一些,稍为观察一下就可以知道了,舍去有毒时莫需众意气,我们表面上看要舍去有毒的食物,舍去有毒的食品,但这个地方有毒的食品主要是修法的时候,有毒的作意有毒的观念就是自私自利的想法,莫需众意气那么这个地方众意气了是一种怀着有仇必报的心态,啊这是一种意气,所以我们不要学那种,世间当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这种所谓的意气必须要去掉,前面讲第一个舍去有毒时,讲到他的执着诸法时,讲到他看重自己,珍惜自己心态的所谓行善,都象有毒的食物一般,因时我们必须要去除这些念头,就象一个个他食用了有毒食物,就会倒致他身体生病,严重的可以倒致死亡一样,所在说我们在修习佛法,尤其修习大乘教法的时候,如果我们心念当中,念头当中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就会倒致自己生病,自己的修行就会入以奇涂,严重的就会断除这样一种善解,所以说我们修法的时候,最好的断除诸法试用,因为一切万法观察起来全都是虚幻的,全都是无实有的,所以我们如果执着诸法实有的话,没办法相应于君实效,那么第二个中等的毒食了,夹杂看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所有行善,把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方面修行大乘当中的有毒的这样一种作意,当然这两种当中了,就说看重自己我爱执他主要是和平等的悲心相对的,夹杂执着诸法实有了,他是和一切诸法空性的相对的,所以整个大乘他是以大智慧大悲心构成的大乘的体系,所以如果你执着诸法实有,那就和大乘当中的一个一切万法一切空性违背了,那么看重自己平等众生大悲心,既没智慧也没大悲,肯定是不是了,必须要想方设法抛弃,那么我们说怎么抛弃了,如果要打破诸法的实执,那就必须要学般若空性,金刚经讲的空性,心经讲的空性,或者中论入中论等论讲的空性,这些必须要搞清楚,然后要断除珍惜自己这样作意必需要修持他爱执,修持胜意菩提心,这就可以了,如果有人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也要断除那种有仇必报,耿耿于怀无论如何也无法排解仇恨,我们总想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那种世间人所占去意气,那么这个地方讲的意气,如果有人害伤了我,我就老是抱着想着要报仇的这样想法,无法排解仇恨,那么在佛法的修行当中,对大乘修行人来讲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不能忘,别人给自己做的这样一种伤害要尽快地忘掉,因为要总想着报恩不要总想着报仇,所以说总想着报仇此处所讲的意气,所以一个人心中总想着报仇总是想伤害对方,这个人心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慈爱心,不可能有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说如果他心中没有菩提心的话,既便他的状态当中就说过了所谓十年的大乘修行生活,但是他内心当中没有放弃掉报仇的想法原故,所以他十年当中不可以真正成为标准的大乘行者,大乘的行为标准是很严格的,如果你有了菩提心你就是菩萨了你就是大乘,你没有菩提心你就不是菩萨,而且在大乘当中了尤其讲到贪心罪业虽然很重但是了不如嗔心的重,一百个贪心的罪业不如一个嗔心的罪业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讲了,因为说贪心虽然是不好的,但还没有直接的和菩提心违背,嗔心直接和菩提心违背了,菩提心他是要利益众生要和众生走在一起的,嗔恨心它是一种排斥的东西,比如说我嗔恨某个人,当我嗔恨某个人的时候,我是可定不想利益他的,我既嗔恨他我又想利益他这个是不可能的,两种完全相背的观念不可能出现,所以说贪心就不一样,矮如果我贪着某个众生我有可能还想利益他,因为贪心他是一种走进的心态,嗔心是一种离开的心态,所以说如果我嗔恨某个人的话,他就和对方有一种背气的想法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说虽然他生贪心肯定有过失,但他不如生嗔心的过失大,大乘当中是这样,小乘当中不一样,小乘当中贪心的过失大,因为他是自我解脱为主的,大乘当中是利他为主的,所以说嗔心的过失要大一点,因为说如果我们心中是有一种嗔恨心老是报仇话仍至于它的嗔心存在的时候利益对方的念头绝对没有。所以说他的过失是很严重的它直接导致违背了这样一种菩提心,所以这个方面世间的意气一定要分开,莫发粗恶语,莫后嫌阻处,这个也是誓言,那么这个誓言了莫发粗恶语就说我们不能够说让别人伤心的刺伤别人心的这样一种状态,莫后嫌阻处了,这个字面上的意思了,就是说嫌阻处有些人想要报仇,故意地等报县崖呀边上呀等到房子的转角处,房子边,躲在门背后,然后等别人来的时候,然后拿着棍象象这样的话想方设法世间报复的意思,那么这个地方莫后谦阻处,他是用这个比喻,来引深出世间报复的意思,所以说我们不要有一种世间报复的这样心态和前面那一段有点一样,我们决不能阻懒报复他人的恶毒语言和刺伤他人的话,既是他人有过失,我们也不说,这个他罪有应得的话语,这个方面作为一个修心的菩萨来讲,他的心态不能够象世间的心态一样,所以说我们不能够为了报复他人而让对方听到我说出来的恶毒语言,咒骂别人呀,讽刺别人呀挖苦别人呀,尤其是直接用粗恶语刺伤别人心,是这样的,所以说通过语言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和用刀子去捅对方的身子伤害基本上没什么差别,所以说用刀子去砸对方的身体了也能够让对方很痛苦,但是了有的时候自己用语言,用恶毒语言去伤害别人的心,象这样的话也是让对方造成很大伤害,有些时候了,会很小的时候,比喻说十几二十年前,直接自己曾经听到别人骂过自己,对自己说了粗语,那么这个骂的话一直忘不了,每一次看到对方的时候,自己就想他骂过我,他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粗恶语,所以说这样一种伤口是很难愈合,刀子它是对身体伤害那么就说语言直接插到别人的身上面,直接伤的是心,所以象这样讲了作为修行来讲当然不能够伤害众生了,那么这个粗恶语当然表面上恶口骂人,这个算粗恶语,还有一种就说表面上说的很温和,但是它里面是带有一种风剌呀挖苦那种实质上的语言,所以表面是温和的语言实际上伤别人心的语言,这个一定要断除是这样的,还有了既是他人有过失,自己也不能说罪有应得遭到报应是这样,这种话不能说,看到有些对自己曾经有伤害的人碰到倒霉时说阿罪有应得,甚致于说伤害佛教的恶人,还有的伤害佛象呀砸到佛象呀,毁坏过寺庙呀,后来了身体上或家里面遭到了很多很多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呀自己想这是报应,谁让你以前去做这些坏事了,谁让你去伤害佛教了,现在这个事情真是报应,那么这种心态作为修大乘的人来讲也必须要断除,所以说他必竟是一个众生,他犯了错误按照入行论的观点,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张三,他把佛象砸了,但是我们真的观察的时候了,砸佛象的时候他是用棍子来砸,那么直接接触佛象是棍子呀,那么我们要嗔恨就嗔根棍子,那么棍子是被他的手被他的身子抓住去砸的,所以说应该要怪棍子,但是我们说也不对呀,但我们说也不对呀,那么就说谁指使它用棍子砸了,哦他的烦恼如果他们有什么烦恼了他肯定是会用棍子去砸,那么他内心当中没有烦恼是不会,所以说真正的最归祸手不是张三是张三的烦恼,所以要嗔恨就嗔恨他的烦恼,相方设法灭掉他的烦恼就是了,然后不能够嗔恨张三,就这样的,所以入行论当中讲的窍诀由此之祸没有仔细观察,真的仔细观察的时候就觉得,观察之后的的确确是这样的,这个张三的人他也是不自由的,他也是受了别人的指使,受了谁的指使了,受了烦恼指使,你有烦恼的时候也不自在,所以没有烦恼的人了他是个正常人,有烦恼的完全变了,所以说不能够想张三这个人他也不是这样的该嗔恨的对境,真正要嗔恨的就是怪罪烦恼,应该是那种烦恼,那么我自己也是一样对方也是一样,所以说当别人做些错事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想的确是个可怜的众生,不应当有这么强的烦恼,造成这么强的罪业,所以现在受到这样一种不悦意的果报,自己作为菩萨来讲,应该发愿带受他的痛苦或者带着他的罪业,这是个菩萨应有的行为,不应该说对方遭到了报应,自己就很高兴这是不对,既便他人对自己造成一些伤害,我们也要舍去那种时刻怀恨在心,一但复仇的时机性就立即抱着血止的仇恨,吾后贤就说不要施机报复,既便以前有人给自己做过伤害,按照菩萨来讲了也要很快忘掉,也要思维,伤害我的人了他也曾经做了我的母亲,他现在了因为无明的原故,他不认识我这个儿子,所以说对我做了伤害,所以就象儿子对母亲做了伤害,他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想法,所以说对别人给自己造成伤害也不要时刻地怀恨在心,所以说如果我们时刻怀恨在心一直等待机会,一但有了机会,马上进行报复,这个方面是不对的,所以说不要时机报复,总的来讲菩萨的他的心态他的心量是很宽广,这些都不成问题,那么如果说这样一种菩萨他没有通过修心,他的心量很狭矮,那么就说修心的教法可能暂时来讲对他没有入日而想,莫是要害处,偏狭莫遗牛,莫是要害处了,这里面讲的问题不要当众揭发别人的过失,也不要用这些莽咒去伤害别人,阿莫是要害处,偏狭莫遗牛,偏就是偏牛,后面的牛了是毛牛,就是不要把偏牛载的东西遗在毛牛上面。




75-90

修佛法也是需要这样一种心态。(74:55)我们现在在投资,我们在修善法,在磕头在听课在做这方面的投资,但这个投资投进去之后呢,他是个长线,相当于是一个长线,那就是说,他这个利益是在以后才显现的。那么如果我们的心不稳定,我们没有那种伟人般的沉稳心态的话,我们就很容易中断,反正我投进去没有什么收益,我何必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呢,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修法,众生修法,他就是说没有办法持之以恒,没有办法很大的热情,的的确确就是因为对这个正法,对这个修正法和修正法之后的这种良好的收益这个果呢,他就没有产生定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多去看些因果方面的论典,讲解因果的这个公案,然后对这个佛法呢就是说长远收益,对佛果的功德多去听闻,产生定解的时候呢,我们现在,不管我们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当下有没有收获,哎都愿意去投入。觉得这个我自己观察的时候呢,之所以我们对修法这方面不是很,兴趣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对因果不虚这点呢,他肯定认识力度还不够。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样一种因果这样一种原理,就是说是自做自受不做不受这样一种这样的因果我们真正知道了,他就不会有那种时停时修的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如果现在多一分的投入,那以后就多一分的收获,就这样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对因果方面进一步地加投入对因果正见的熏习,就能够让我们做到一心一意恒常不断地修持,在尽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门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持,所以说我们在这样一种修心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地修持这样一种广大的资粮。

 “以二观察解”通过两种观察来解脱自己的相续,首先观察自己的相续看哪一种烦恼最粗大,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压服。“以二观察解”,“解”就是解脱的意思,解脱烦恼,那么首先观察相续,哪种烦恼最粗,然后就开始集中精力把它压服掉,这和前面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不重复,为什么不重复呢?因为,此处“以二观察解”,这个是第一步,然后还有第二步,就是第一种观察,就是首先观察自己的粗重烦恼,把它压服,然后是第二种观察,其后,再依靠产生这些烦恼对境等等重新进行观察 看还会不会产生这些烦恼。如果仍然会产生,就拼命地以对治法再次将其断除,直到这些烦恼不再升起为止。虽然这个也是算是一种印证的一种方法,因为首先我们修法的时候,比如说我的烦恼,贪心很重,我的贪心很重,开始用对治贪心的方法开始观修,哎,观修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呢,我觉得这个贪心弱了,它有的时候觉得我是不是贪心已经断除了,就相当于第一种了,第一种观察,然后,我要印证一下我的贪心是不是真的已经断除了,然后就第二种,在靠近,专门靠近容易引发我贪心的对境,那么就是我专门靠近他专门走近他,看我在靠近这个对境的时候呢,还会不会生烦恼,那么如果当我靠近的时候呢,也不生烦恼,啊就说明自己的这个修法真正把它断除了根除了,那么如果是说,我修的时候我觉得没有烦恼了,但是我靠近对境的时候,一靠近我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又生烦恼了,这时候就说明这样一种断除还不彻底,还应该再继续修持,再拼命修,直到你再去印证的时候一点不产生烦恼为止。所以说直到我这些烦恼不再升起为止。在小乘的一些修法当中呢它也有这样一种修行方式这样一种类似的修行方法,

“不好大喜功”,“好大喜功”呢是一种怎么说呢,是一种自夸的一种行为,然后一种诉苦的行为,这是“好大喜功”,我们戒除那些认为自己于对方有恩,或认为自己历尽艰辛地修持了很长时间,或认为自己学问渊博,戒律清净等等的自矜邀功行为,那么就是说,有些时候我们认为我对你有恩,然后我就经常在你面前说,你不要忘记以前我曾经给你做过什么帮助,他就经常这样一种自夸,嗯夸功的这样的行为,或者自己认为我入佛门的时间很长,我出家的时间很长,我是老资格,所以说他就很容易在一些新来的人面前去显示自己这样一种功德,这样也有,然后,就认为自己的学问渊博,也容易在别人面前显露,然后戒律清净啊这方面都是一种邀功的行为,或是一些诉苦的行为,邀功的行为等等。所以通过,我们要通过修行自轻他重从而令自夸之心无地自容   那么对于这种一般人容易犯的毛病,怎么办呢?就是通过修持“自轻他重”,就是说自己观察自己很多过失,观察他人的很多功德,就是这样的,通过这个方式呢让自己自夸之心无地自容,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啊或喜欢产生一种傲慢的心啊,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主要就是太着重于放大自己的功德,然后就是拼命地缩小别人的功德,就是这样,对自己的过失拼命缩小,对别人的功德呢,对别人的过失拼命扩大。一般的凡夫人都有这种心态,别人的一点点过失他在讲起来的时候呢他就很容易把它夸大,那别人的功德呢,他就想方设法地把它减小,减弱。减到别人不注意为止,这个是对别人的态度,然后对自己呢,如果是自己方面的功德哪怕自己只有一点功德,然后就拼命把它地扩大,然后,如果自己很大的过失呢也拼命的把它缩小,这就是一般(81:43贱种?  )人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怎样去做呢?就是看别人的,多看别人的功德,然后呢多观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过失刻意地扩大,这个时候呢,如果发现我这个过失张三他是没有的李四他是没有的, 很多人都没有,这个过失就我一个人有,像这样的话,对自己的过失方面呢刻意的方式把它夸大,然后对别人的功德呢,多看功德,我们就不看他的过失,他的过失就像我没看到一样,就是说,对方的功德,他这方面的功德,比如说,我们在有时候一个道场当中,哎,这个道友他很勤快、哎,那个道友他的心胸很宽阔,那个道友说话的时候很善巧,也就是要多看别人的功德,多看自己的过失,这种自我夸功的这种心态逐渐逐渐就会消弱下去,因为这样观察之后呢,我们就会发现,别人都是功德的,只有我是很多过失的,通过这样刻意地去转换,通过刻意地转换之后呢,自己就在面对别人的时候呢,自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然后如果自己不如别人,因为别人很多功德的原因,不如别人的时候呢,自己就肯定不会去在他面前去自夸啊,( 83:04 听不清楚    )像这样呢,我们就说是佛法当中一个呢窍诀就是多看别人的功德,多看自己的过失,从这方面让自己的心逐渐的可以谦卑下来。热振寺人的教言是:不要对他人的寄予厚望,而应祈请本尊。热振人就是仲敦巴,仲敦巴尊者创建了热振寺,他的功劳最大,所以说呢大家称仲敦巴为热振人。仲敦巴尊者的教言是什么呢?他说不要对凡夫人寄予厚望,比如说呢,啊你对他有恩,你经常跟他讲然后呢希望对方给你报恩啊等等,对别人寄予厚望,就是前面讲到的夸功啊,你在别人面前夸功是什么的,主要还不是说对其他的人寄予厚望,让别人赞叹你,让别人给你行持一点好处嘛,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说不要对他人寄予厚望,因为就是说我们对于一般的人希望越多,失望也就越多,希望越高失望也就越高,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对于凡夫人不要寄予什么厚望,而应该祈请本尊,我们如果有这份这样一种种精进的话我们如果有这么高的期望的话,应该把这个期望放在本尊上面,我们对本尊的期望越高,得到的加持就越大,我们对凡夫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这方面呢仲敦巴尊者告诉我们说,要把这个问题分清楚,啊,分清楚,不要对一般的人寄予厚望,应该对上师三宝等等寄予厚望。

“不暴躁易怒”,即使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出了侮辱、毁谤自己等等的行为,也绝不暴跳如雷,并进而打击报复,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让我们通过修心法门让自己的心胸逐渐地就是说变得宽广起来,那么实际上呢就是说是安忍,它是什么一回事呢,有些大德在解释安忍的时候呢他就说通过这个教法在自己的心中留出那么一片位置,在自己内心上留出位置来能够容纳对方的这些啊这些伤害,比如说,我们心中已经装满了别人的一点点伤害也就受不了了,那么如果通过修行我的心胸很宽广,乃至我的心胸宽广得犹如虚空一样,别人说再多的语言,我的虚空的心也能够容纳,然后别人说再多侮辱的话,我也能够容纳,所以像这样的话,所谓的安忍就是在我们心中留出个位置来,给别人的伤害留出位置,给别人的语言留出位置,所以它有这个空隙有这个位置,它就能够容纳,如果我们的心中被自己的这些自私自利的心填满了,装满了,它就没有办法去容受别人的这些辱骂啊等等的行为,所以说,我们说修心它主要的是要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让自己的心胸逐渐广阔起来,所以说,我们在即便是他人,在大庭广众当中当面侮辱自己,诽谤自己的时候,自己要马上想到修心的法门,不暴跳如雷,不打击报复,最主要的一点,我们说,修安忍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怀恨在心不要有嗔恚心,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个安忍的要点,只是表面上不露声色,那个不是真正的安忍。有些人,就是说有些人他内心当中已经很气愤了,但他表面上一点不露出声色,佛法绝对不,就是说不容许或者不赞成这样的忍辱,这样不是真正的忍辱,因为你内心当中已经产生了愤恨,只不过你就是说装着很老成而已,装着很稳而已,这个不是佛法当中说真正鼓励的一种安忍,真正的安忍就是说内心当中你不生嗔恨心,你不生嗔恨心,这个就是真正的达到了安忍了,不管别人怎么打你怎么骂你,我也应当不动,不产生嗔恨的意乐,这个时候就可以,所以说,关键问题在于你不要生嗔心,不是说你外表装得很好,你外表装得就是说很安静,这个是没一点用,外表装的这些东西,指的是自欺欺人,它在因果上面呢,在缘起上面呢完全是一个吃亏的行为,针对这一情况,金厄瓦格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我们这些修行人的所谓修行,并不能对治我执,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运用正法的标志,我们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那么,金厄瓦格西这样讲,现在我们修行人的修行呢,没有办法起到真实的作用,不能对治我执,越修呢,忍耐力越弱,好像比新肌还弱,新肌我们知道吗,比如我们被刀伤了之后呢,开始长新肌肉了,开始长嫩肉,那么这个嫩肉呢,他的忍耐力是很弱的,如果一点点盐水,一点点涂上去它马上就很大的放应,这就是新肌肉,嫩肌肉,嫩肉就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这个忍耐力比嫩肉还要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这卫藏的厉鬼在卫藏地区,拉萨附近,有一种山神,一种厉鬼,他就是这个他的嫉妒心很强,只要别人稍微有一点点坏了他的规矩稍微一点不恭敬他马上就报复,他心胸非常非常狭窄,所以有些时候,看我们这些所谓的修行者, 或有些时候我们所谓的大乘修行者,那么如果我们的气量非常狭小,别人碰你一下,别人看你一下,或怎么样不注意,你就马上就开始很不高兴,(89:22听不清楚)不舒服,这就说明这个气量狭小,气量狭小呢就是说这个正法还没有融入内心,就是这样的,还没有,说明你还没有很好地运用正法的标记,如果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

“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那么就是说,我们不要喜怒无常,然后也不要经常追求名利等等,不要轻易地就表现出欢喜或不悦的表情,以免伤害到自己的伙伴。那么有些时候,我们凡夫人啊一点好事马上就很高兴,一点点的坏事马上就不高兴,所以说就说经常喜怒无常,让其他的人旁边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啊一不注意你就不高兴了,一不注意你就不高兴了,所以说他就很容易伤害到其他的,身边的人,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尽量地不要喜怒无常,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悦意的心态,这个时候,自己也舒服,旁边的人也舒服,这样子,也不要因帮助他人或精进修行而期盼得到别人的酬谢与赞叹,就不要追求声誉。(90:41)

那么什么叫做天魔为魔呢。就是有些护法时间当中有些护法  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属于佛菩萨的画像。比如说三大护法神啊。  等等像这样就是活菩萨的化身。他本身是菩萨。第二类呢是鬼神。但是这种鬼神呢是被莲花生大师亲自摄受过发愿发世愿他把自己的命根现出来。发誓要保护佛法的   第三类鬼神呢既不是菩萨发愿也没有被莲花生大师调伏。只是中间突然出现的鬼神。通过一些姻缘成为护法的这样。那么对于第三类护法因为是个纯粹的凡夫他也没有在莲花生大师面前发过保护  世愿。所以说呢你要是供养他就给你做帮助。那么就是说你今天供养了就天天都要供养。而且供养要特别小心。不能犯他的忌讳。所以说如果一两天你停了不供了他马上会报复你。马上就把灾难降到你身上去。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凡夫也没有世愿的所以说供这种护法是非常非常危险的。相当危险。所以说你如果你对这样的护法神不恭敬。他就会发过来伤害你。这个时候呢护法天尊   就会变成魔鬼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个比喻啊。他的意义同样如果我们通过修心反而我们骄傲不断增长。那么修心之法就变成非法了。所以说我们修心呢主要是调伏自己的心。调伏傲慢的。但是如果通过修心之后呢。相续当中的落满  越来越大骄傲越来越大。实际上修心的法要呢已经变成增长烦恼的法门。这个法就变成非法了。并不是说这个法好的不好的不同的阶段。而是说自己在修法的时候不善巧。没有抓住修法的核心。没有认真的去修这个法所以说呢。自己的心态呢因为这个法的缘故。自己变的非常的狭隘啊。经常伤害别人。一方面不注意发生了。依照修行   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调伏自己的相续。因为心相续因我慢而变的   自用顽固不化根本就没有领略     表现。我们说修行法主要是调伏自己的调伏自己的心的。那么如果自己的心相续因为这个修行法变的越来越傲慢了。变的越来越坚强了。坚固了。像这样没有理由说正法的  所以有的时候修行法的时候。       这就会非常的得意。就是说自己   之后呢走到外面一看哦这么多众生。都是相续当中充满的自私自利。   都没有修成  正法。  我刚刚  出来。刚刚修  教法。我就远远比他们强。他们都不如我。这个实际上呢就很傲慢了。你修行法主要是打消傲慢的。要对众生升慈爱心。但是你修完出来之后变的这么傲慢。那  正确修法的结果那绝对不是。所以说如果是变成这样的话而且慈悲心越修越变的顽固的话。就说明你这个修法没有领略的要领。修错了。那么如果在修错的前提之下。修的越精进越多错的越远。所以这个必须要及时的反观之心要观察自己的修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必须要找到毛病的所在。才予以调整。这就如同魔鬼从东方来加害让我们把替身   物。送到西方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魔鬼从东方过来了加害自己那么我们要回  魔鬼      修法。那么我们要制止他的时候缓解他的伤害   这个东方所讲到的。替身和树木。要赎命的物品。   比如说扎一些纸人啊扎这样一种替身啊。或者    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魔鬼。哎他从东方来了我就这样把东西抛过去。抛过去之后就能够制止他。那么魔鬼从东方来我们把东西往西边送。像这样就没有办法真正达到消灾的目的。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修法也要对症。啊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彻底斩除障碍我们执着自己的心。像我们自己与众生仆人一般低贱。所以说我们必须对症下药。要彻底的针对自己的这种念头去下工夫去对峙。所以说我们应该把自己视为和所有众生把自己当成一切众生的仆人。把自己成为这样一种就是说是低贱卑微的身份。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傲慢烦恼。这个傲慢的烦恼呢。这种傲慢的烦恼呢就会成为我们修道的一种障碍。所以说把自己处于低位而自己处于低位呢。相续当中就很容易生气之余一种功德。那么如果自己自高自大呢。没办法成为功德。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说  都是集中在低洼的地方。很高的很陡的山上存不住水。所以说如果我们的心是非常这样一种谦卑的话。那么在我们心中就容易升起功德。就容易储藏功德水。那么如果自己的心很高呢。很多功德水就没有了。是这个例子。所以说修心呢越修就越能够  众生。越能够把自己当菩萨一样服务于其他众生。为乐就求苦。那这就是说不要因为自己得到安乐的缘故去寻求别人的痛苦。希望被人受苦这个希望   不要为了自己得到快乐而希望他人受苦。如果在自己的亲朋好友等等。去世的时候自己想到是他的  财物。  可以归我所有了。这就是一种把别人的把自己的安乐驾在被人的痛苦上面。说如果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呢。      他去世了他现在正处于一种很惊慌的很恐怖的    状态。那么这个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尽量马上给他念经。通过佛菩萨的力量。消除它  的恐怖。或者通过念经的力量提醒他发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念。这个方面。他要做的那么如果 去世的时候没有想到利他。反而觉得他一死他的一些衣服啊法本啊都归我了。这方面就是讲为了自己的财富快乐希望被人受苦。然后第二个呢在施主生病或死亡的时候。自己就在盘算他们一定会  供养而行善积德。我变可以从中获利了。那么就是说如果施主生病的时候呢死亡的时候呢。应该说应该说他很可怜。但是有些人心态不正。他就说哎一生病肯定要消灾吗要消灾一定很找我念经。如果死亡的时候一定会找我超度。我就可以收钱他就这样的。曾经有个故事啊说在西藏有一个僧人他主要是给被人超度啊做法事为生的。他有一天就是说走到一个村子里面。走到一个   门口。他就问那个主人。他说最近你家有生病了吗。他说没有。那你家最近有死亡的没有。他说没有。他就很失望他说这样很失望就走了。他就希望别人生病然而   僧人就给他念经给他供养。如果他要是死亡了就可以给他做法事。得到他得钱财当听到这家人生活很富足。他们这家人很健康没人去世得时候就很失望。   心态就表现在这里面。这些就是修行不好得人呢。一些颠倒附议。如果是一个好修行人听到别人家很幸福得时候都恨高兴得。当他听到别人幸福得是反而不高兴。在    修行者   离开人世之际。自己也认为就只有我福报你。这个就是说主要是   竞争状态。那么属于竞争状态得时候呢。也不服你也不服我那这个时候呢。  竞争对手她死去了。死去之后呢她就认为现在没有人和我竞争了。现在整个世间属我得福报最大。就可以统领这一切人就可以得到这些供养像只有就产生这样不好得心态。在别人死亡得时候你幸灾乐祸得想着他从今以后在也不会祸害我了这是多么称心如意得事。这种念头呢凡夫一般得人都会产生。我们也很 容易产生这样念头想法。比如说以前本拉登他没有死得时候。很多人都提出要  。合不合策划     。       那么听 很多人会很高兴。他死了之后就没有人伤害我了。  实际上他死了之后还有第二个拉登出来。那么他听到死亡之后他就觉得   这下子就不会在发生什么不好得事情了。他就觉得很高兴。所以说本来得讲呢就应该他造了这么大得罪业。死了之后肯定会堕地狱得。    反而想到都是自己得利益。觉得他死了之后我就安全了。这个方面就透露了彻头彻尾     很多人自然得救会产生这种心态。但是现在我们呢必定进入了心大乘系统所以我们得想法呢在这个不自觉产生这种想法得时候呢。应该马上认识到这个想法是不对得。应该以菩提心对待这个事情。上述珠乐自觉快乐而希望他能痛苦得想法。我们务必要斩草除根。  第七修心     那么前面讲    否定方面讲。这个学术主要是肯定方面。做得一些事情。        本来这个瑜伽    这个瑜伽是相应。相应  瑜伽就是相应 法。但是这个地方瑜伽呢就是指这样种种行为。日常当中种种行为。所以说种种行为。  于一个要点什么要点呢就是利益众生。适合利益众生得    当中。我们还应该休学利心之法不但不退市还要不断增长方法。所谓   就是指修心者在修持包括饮食穿衣等等所有在内。都要以利益其他众生    那么   修行者。他在包括饮食得时候她在想我这个饮食啊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我去享用这个饮食。那么穿衣呢为了利益众生而穿衣。  就是说我传衣服这件事情呢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穿衣得。   这个饮食啊穿衣啊他本来来讲是属于无忌。他是无忌得    。但是呢如果你饮食穿衣也通过这样不好得心态     变成好得心态     圣念。比如说我这个饮食。那么我咬修持大乘得法要。所以说我通过饮食   为了修持     缘故为了饮食。那么这个时候呢有了少良善得    。这个饮食啊就变成善法。那么如果说我吃饱喝足之后我去抢劫。吃饱之后我去杀人。这个时候呢饮食变成恶法。所以    一切教法都应该以利益经验    那么这样具体得做法呢,在华严经有一个菩萨惊醒品。菩萨惊醒品当中它包括     怎么想。开门得时候怎么想。抬头得时候怎么想。下脚得时候怎么想。穿衣怎么想饮食怎么想吃饭怎么想他每一个走路啊都包括在内。都有利益做这种想法。想这样   把所以  都落实到生活当中去。    是一样得。所以说我建议看一下   内容。   那么如果遇到伪缘得时候呢。也修持一个教法。也是修持利他。这样修持利他    。我们在修  之际如果出现   疾病。,魔鬼障碍她 自己烦恼更为猖獗而另自己不想修持。修心教法得时候就应当   。

《修心七要》第5课105-116分钟

起:01:44:46 止:01:56:53 听打人员:丽岩

……现因罹患疾病、魔鬼障碍、他人憎恨以及自己的烦恼更为猖獗等等,而令自己不想继续修持修心教法的时候,就应当思维: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众生都在承受着与自己一样的灾难,从而生起对他们不可抑制的慈悲之心。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生病了,或者遇到非人的干扰了,或其他人的障碍了,或者自己的业障现前了,这个时候使自己不想修行了,想要从这个修心的教法当中退失。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遇到了这种修心的真正违缘的时候就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正忍受着、正在感受和自己一样的灾难,有些灾难比自己还要严重。所以这个时候就对众生产生了强烈的慈悲心,并进一步观想,但愿能将这些众生的所有灾难,全部聚集在自己的相续,从而修持自他相换。

那么这样一种让自己的善心更加增长的方法,当自己患病,当自己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想到众生的痛苦,把所有众生正在感受的痛苦,通过呼吸的方式,通过四摄法的方式,自己来代受,让众生处在安乐的状态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的制止想要退失的心态,这也是一种学处。

然后下面讲“初后行二事”,这个“初”就是早上,“后”就是晚上,那么当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应该怎么想?晚上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就是说“初后行二事”,这个“二事”是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就是说当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奋发,晚上的时候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要观察自己的修行,就是这样。所以说初、后应该这样去观想。这也是包括我们一天当中应该怎么样做的一种窍诀。

在每天早上,我们应当以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两种菩提心的动机来带动所有的行为,早上是很重要的一个作意,醒来之后就想,我今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离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要带着这种动机来做所有的修行和其余的生活行为,在白天也要时时刻刻以这种正知正念来摄持。当早上发了这样的愿之后,在白天当中,要经常忆念自己所发的誓愿,以这种正念来摄持。晚上睡觉前,我们也应该对当天的行为加以反省,如果发现有违背菩提心的做法,就要狠揭猛批自己的过失,然后厉力忏悔。早上来讲,应该是一种发誓愿的时候,晚上是一种归结,归纳、总结一天修行的时候,所以在晚上睡觉之前,按照《大圆满前行》的教法,我们应该坐下来想一想今天白天的行为,如果白天我的心态和行为有违背菩提心的做法,就要忏悔,狠狠的批判自己,然后猛厉的忏悔,并且发誓今后一定要杜绝这种情况发生,也就是说:明天我一定不能再做这种违背菩提心的事情,要杜绝这样事情的发生。

如果没有发现违背菩提心的做法,就应当在心中生起欢喜,如果自己观察的时候发现,我今天一天都处在利众的贤善意乐当中,没有发现有违背菩提心的发心和行为,这个时候在内心当中就应当生起欢喜心,这叫做一种随喜。

随喜分为两种,一种叫自随喜;一种叫他随喜。

自随喜就是说,自己对自己修持的善法很高兴很欢喜,第二种就是对他人的善法自己很高兴很随喜。实际上,自己对自己的随喜,是对自己修法的一种认可——既然这个修法是对的,那么我明天还要继续做。他是有这样一种目的。并且发愿:我今后仍然要像这样修持。发愿了以后呢,我还是要像今天一样,在不违背两种菩提心的状态中修持利他的心。

“二境皆应忍”,这个也很重要。“二境”就是指顺境出现的时候要忍,逆境出现的时候也要忍。平时我们讲的安忍,都是在忍什么呢?忍不好的,忍违缘、忍恶缘、忍别人的伤害,但是在这个地方讲,不单单是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下面来看他的立场是什么。

在眷属、财物等等十分圆满的时候,我们应当不骄不躁的将这一切了知为如幻,并尽可能的将其转化成利他的方便。那为什么我们要在眷属、财富圆满的时候要安忍呢?因为一般来讲,一般众生在方方面面都很富足、很圆满的时候,很容易飘飘然,很容易在很快乐的状态当中,就忘记了自己应当做的修持。因为一般来讲,一种好的修行的心态是什么呢——离开大喜大悲,比较平静的心态,容易忆念正法。如果自己非常高兴,这个时候就处在大喜当中,很容易就忘失了自己应该修持的法要。那么,如果说处在一种很强的逆缘当中,拔不出来了,处在大悲当中,也由于太过悲伤的缘故,而没办法、没心情去修法。也就是说,今天太高兴了,让你去打坐,根本坐不下来,心情很浮躁;要是说太悲伤了、太气愤了,说你现在坐下来打坐,他也根本坐不下来。

所以说,他是一般常规的心态,是一种平常心。常规的心态就是说,相对安静的心态。在这种相对安静的心态下,如果要去观想、作意,这个时候是比较容易实行的。所以说,当一切的财富、眷属都十分圆满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冷静,不要过于的骄横。如果过分的骄傲,就会忘失自己的本心,就忘失了自己修行的这件事情。所以说,大家都懂得逆境要安忍,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顺境发生的时候,更要懂得安忍。不要因为过于圆满,而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应当了知这一切都是幻化的,都是因缘合和而产生的一种幻像。所以,即便是现在因缘合和了,产生了这样一种显现,也不应该过于高兴。

因为真正来讲的话,什么真正值得高兴呢?如果自己真正的往生了极乐世界了,或者自己已经获得初地的果位了,像这样的话才真正值得高兴,否则,我们在轮回当中遇到了一点点的顺境,那从全局来考虑的话,的确是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无始以来在轮回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痛苦当中,而今生当中就这么一段时间,什么都很圆满,真的从全局来考虑的话,真的完全都不算什么,完全可以忽略的。但有时候我们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安乐,而忘失了自己应该修持的东西,这才是最大的损失。所以就教导我们,在遇到这些偶尔的顺境的时候,应当了知为如幻,尽可能的转为利他的一种修行方便。

在衰落颓丧到除了地上的流水以外,再也没有比自己的处境更加落魄潦倒的地步时,也要了知这一切也是如同幻觉,并毫不畏缩的观想由自己来领受其他众生的没落衰败。

这是第二个,前面是顺境应忍,下面是逆境应忍。那么,逆境应忍(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某一个时间段非常的衰败,衰败到什么程度呢?除了地上的水之外,没有比自己更衰败的。那么,“地上的水”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讲,地上的水是处于最低的,在地面上是属于最低的层次了,而实际上,我的衰败到了什么程度呢,我就是比这个水高一点。在整个人当中、在人群当中,没有比我更糟糕的了,我是所有的人当中最倒霉的一个。所以,到了这样一种,除了水之外,这样一种落魄的情况的时候,也应当了知这是如梦如幻的。

我们也应该想,实际上在轮回当中这一切的不如意、一切的痛苦,轮回当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现在在修持佛法的时候遇到这一切,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所以应该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化,也是某种因缘合和之后一种突然的显现而已。所以它是幻化的,幻化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呢?幻化的东西就不是实有的,好像在做梦的时候梦见被洪水冲走、或梦见猛兽追击自己,实际上在梦中的时候,它是一种幻觉,如果自己在梦中了知这是一种幻化、一种假立的话,就不会感受到痛苦了。

所以现在我们在遇到这些的时候,在修行正法的过程当中,受这一点苦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按照《入行论》的说法,我们无始以来曾经无数次的堕地狱、堕饿鬼、堕旁生,所感受的痛苦是没有办法描述的,但是以前在遭受这些痛苦的时候,对自己的修行一点都没帮助,相当于是白白的吃尽了苦,却没有一点帮助。现在我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受一点痛苦,那么在修行当中受苦,如果是通过短暂的受苦,它也可以帮助我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从这一点,痛苦能够帮助我历练自己的内心,能够帮助自己修持安忍、发起菩提心。所以说,一方面是幻觉,一方面可以经由这样一种显现来领受其他众生的没落和衰败,因为除了我之外,还有地狱的众生更衰败,饿鬼的众生、旁生的众生更衰败。所以说,我处于这种衰败的时候,也像前面讲到的一样,我要让这种衰败有意义。那么怎么让这种衰败有意义呢?就是观想承受其他众生更大的衰败,一切众生的衰败,我一个人来承受,让其他众生远离这种衰败,这个修法就让我现在这种衰败有意义了,就变成了转为菩提道用的一种殊胜修法。

今天我们的课程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