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七要6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第6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这个《修心七要》讲了修心的七个要点,那么现在我们讲的是第七,宣讲的是学处。那么这个学处就是我们作为修行者来讲,必须要进行修持的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今天从这儿开始讲,从舍命护二事。舍命护二事,实际上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对待这些修心的修法,对待佛法,应该以舍命的决心来进行护持。一般来讲的话,在佛经当中有这样的讲法,一般人对于财产、对于财富是非常的耽著,但是如果说是为了身体的话可以舍弃财产。比如说我们得病了,得病之后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可以舍弃财产让身体健康。身体和生命比较起来的话,生命更重要,所以说为了保全生命可以牺牲部分的身体。生命和佛法比较起来的话,佛法更重要,所以说为了佛法可以舍弃生命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也讲舍命护二事。因为按照轮回的一种缘起来看,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解脱的话,还要继续的流转,每一世流转的时候都将要重新的生起一种命根,重新产生另外一道的身体,所以说生命可以说在轮回当中它是不间断的可以形成,所以我们说如果不解脱的话,一直会轮回。如果说是为了佛法可以舍弃生命的话,那么我们在轮回当中就可以说很有意义,从这样一种决心和誓言来看,就可以说你这个人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因为他有了一种誓死来修持佛法,舍命来护持修学的这样一种誓言的缘故。此处说“舍命护二事”,二事就是指两种誓言,总的誓言和分别的誓言。如果没有总的誓言,尤其是如果没有修心教法的誓言,今生来世就不可能得到快乐,因此我们应以生命来悍卫守护这两种誓言。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必须要守护誓言,此处说一个总的誓言,什么是总的誓言?前面我们也曾经提到过,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和密乘戒律这个是总的誓言,尤其是一种分别的誓言,分别的誓言就是在修心七要当中的第六个要点,修心的誓言都叫做分别的誓言。所以说总的誓言是这样的,尤其是修心的教法誓言也要护持。如果没有护持,今生来世就不可能得到快乐,因为所谓守护的誓言,它是核心就是要让修行者断除恶业相续,断除恶分别念,来修持积极向上的殊胜的善法。所以说如果我们护持了誓言,就相当于护持了我们解脱的命根,如果没有护持誓言,就没有办法获得解脱。因为不护持誓言,造下罪业的缘故也不可能获得暂时轮回的快乐。所以说观察到这样一种必要,我们也应该以生命来悍卫守护这两种誓言。“当学三种难”,然后我们也要修学三种困难,三种困难下面也要讲,最初的时候认识烦恼很难,中间对治烦恼很困难,最后的时候斩断烦恼的相续这个是很困难的,但是虽然困难我们也要修学对治烦恼的殊胜的佛法。

“在烦恼初生之际,首先能够认知是非常困难的”。就是说在烦恼初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认识到烦恼产生了,这个比较困难,如果说没有修行过佛法的人,在烦恼生起的时候认识这个是烦恼,这个是有一点难度的。修习过一段佛法的人,当粗大的烦恼生起的时候,容易认识,细微的烦恼就不太容易认识,粗大的烦恼比如自己发了很大的脾气,或者自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贪欲,这个方面就很容易认识自己是生烦恼了,但是还有比较微细的像我们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啊,还有一些嫉妒心、傲慢心,像这样一种烦恼我们就很难认知,所以我们说烦恼产生的时候,首先认识到烦恼这个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我们要对治烦恼的前提就首先要认识它,认识到烦恼产生了,才有一个对治的基础,那么如果产生了之后都没有认识到烦恼产生了,那么我们就谈不上进一步对治,所以一般而言,首先认识烦恼是很困难的。

“中途制止、对治烦恼的过程,也是十分困难的”。就是说认识了烦恼之后我们要制止烦恼,然后要对治烦恼,因为烦恼产生之后,它有一种延续的过程。在《俱舍论》当中在定义有漏、无漏的时候,说烦恼产生之后继续的滋长,继续的延续,这个属于有漏,而如果烦恼产生之后,虽然产生了,但是它继续的去增长,这个是属于无漏。当然一般的凡夫人在烦恼产生的时候,让它不继续增长的力量很弱,一般来讲认识了法性,认识了心性的一些圣者,虽然有些时候相续当中还会产生这样的烦恼。我们这个地方讲的是小乘,小乘的圣者比如说到了资粮道,到了一果、二果的时候,有的时候还会产生这样的烦恼,但是在产生烦恼的时候,他马上就认识到这个烦恼,所以这个烦恼就不会在相续,不会再继续下去,所以我们说中途要对治烦恼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很困难呢?因为这个烦恼在我们相续当中它这个种子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它在我们相续当中盘踞了很长时间,力量很强大,所以我们虽然认识到烦恼产生了,但是要对治它,要真正把它斩断,这个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所以这个是很困难的。

“最后断除烦恼的相续,就更是相当困难”。那么虽然暂时把烦恼压制住了,但是因为它的根还在,所以说它以后遇缘的时候有可能还会重新产生,所以说要真正彻底断根这个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应当为了能够在烦恼萌生之际便立刻察觉,中间以生起对治力而加以断除,最后令这些烦恼不再生起而精勤努力”。那么前面讲到了三种困难,那么这一段讲到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否则只是说困难,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对治,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因此这个地方讲了我们应该修学,力争做到烦恼初生的时候马上察觉。在《佛子行》当中也是这样讲的,那么这个烦恼初生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察觉到然后马上把它对治掉,否则如果它成了势力之后,再去断除就比较困难,因为这个烦恼刚刚生起来的时候,它的力量还不是那么强,所以说马上发觉,马上对治就可以有效果。比如说烦恼刚产生的时候,比如说产生一个嗔心的时候,马上就想我是一个修大乘的人,不应该对对方发这么大的脾气,这个烦恼刚生起来的时候力量不强,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一念正念,就可以马上的把它压制住,这个方面我们就要马上察觉。中间要生起对治力来断除,昨天我们讲了如果贪欲心强呢,他有他的不净观的修法,然后如果嗔恚心强呢,有慈悲观的修法等等,所以说我们就使用平时掌握的教法予以断除。当我们有的时候在对治烦恼的时候也有这个经验,什么经验呢?认识到烦恼产生了,觉得这个不对,然后就开始思维自己学习到的教法,有的时候思维通过厌离心对治也不行,通过菩提心对治也不行,通过密法的对治也不行,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并不是说法不起作用,并不是说法没有力量,是自己对这个法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平时的时候串习的比较少。所以平时的时候串习的比较少,它的力量就比较薄弱,因此说当要开始使用它去真正断烦恼的时候,就往往觉得力不从心。一部分人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他就会产生一种邪见,产生什么邪见呢?他就觉得佛法没有力量,或者学了这么多教法没有力量,他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是因为自己平时没有串习导致的这样一种后果,那么就把这样一种过错归疚于上师善知识,归疚于佛法,从而对教法心生邪见,或者说停止对教法的修习,那么这个是不应该的,这个是不正确的。所以说很多大德就讲,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努力的去准备去反复去修习,反复去串习这个教法,当我们平时在不产生烦恼的时候多的串习,力争在相续当中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觉受的话,当我们烦恼产生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对治。如果平时一点都不修,然后到了生烦恼的时候才想起有一个这样一种法可以对治,那个时候再去对治,那这个法就显得没有力量,因为前面我们再再讲过这个烦恼它的力量很强,原因就是说我们无始以来,它都在我们相续当中不断的串习,不断的串习,通过无始以来的串习,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而这个对治不管是菩提心也好还是空性见也好,这种对治针对于我们的相续来讲还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前没有串习过的,现在这一世刚刚开始串习。所以说一个新生事物的力量,虽然它属于一个很殊胜的善法,但必定是刚刚接触到,还没有真正串习,力量还不大,所以说我们想要用这种刚刚学到的一个新生事物的本体去对治一个我们相续当中盘踞了无始以来的这样一种烦恼,所以说二者的力量不对等。意思说我们想要一下子通过佛法对治烦恼当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只是自己串习的不够,如果我们反复去串习,平时的时候反复去串习,它的力量逐渐加强之后,这个烦恼就慢慢慢慢就不再有力量了。所以我们在生起断烦恼的对治力的时候,这个要点还是应该了解的。“最后令这些烦恼不再生起而精勤努力”,所以说我们一次性成功对治之后,以后还要通过这个方法来精进。所以说我们前面讲了,也许这一次成功断除了,但是因为烦恼的种子还在,烦恼的根还在,所以它还会再再产生,那么随着以后我们也要精进性的,持之以恒的不断的修炼这样一种法义,让每一次烦恼产生的时候都会成功断除,就是这样的。还有一个断烦恼,我们大概就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从属于这种压制形,压制形就是当烦恼产生的时候我们去思维戒律呀,或者思维其他善法把烦恼压住,让它这一次不再延续,通过压制的方式断除的。第二种方式是从根本上铲除,真正要把烦恼种子从根本上铲除的话,那就必须要空性的正见,只有当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了空性正见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灭除烦恼障,灭除所知障的种子。所以这个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如果自己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对空性的教法一定要下苦功夫去学习,去修持。

“取三主要因”。下面讲修法过程当中三个主要因,必须要去取受。

“修法的主因包括:第一是要能够遇到具德的上师、善知识;第二是要让自己的心能够具有胜任的力量,以便自己能进一步如法地修行;第三是要聚集一切修行所需的顺缘”。那么这个就是三个主要的因,第一个主要的因,因为一切的我们功德的产生,一切的佛法的生起都依赖于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佛法虽然很殊胜,但是如果没有善知识讲解的话,那么我们没有办法了知佛经和论典的究竟意义。就是说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去看,我们也可以去读,但是这段经文到底它说了正确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善知识指点的话,指引的话,我们就只有凭着自己的分别念去揣测,如果凭着自己的分别念去揣测,有可能就随着自己的分别念去,没有正确的理解佛经的意思。如果没有办法正确的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不掌握正确的修法,又如何调伏自己的烦恼呢?所以说这个时候依止一位真正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很重要。真正的一种具有功德的上师善知识他有很多条件,《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讲十个条件,在《前行》当中讲了若干条件,但是真正归纳起来的时候,有些地方就是说这个上师善知识必须要具有菩提心,那么如果有了菩提心,他就可以真正的利益弟子。当然这个菩提心它可以细分,从两个方面来具足,第一就是大悲,他真心诚意的想要利益弟子,这种悲心一定要有,第二就是智慧,什么智慧呢?他对于大乘的教义真实能够正确的掌握,能够正确的传讲,所以依止一个有悲心也有大乘智慧的这样的上师,就能够让我们弟子相续当中真正的得到法义,这个是相当重要的。第二是自己方面的,自己的心能够具有胜任的力量,我们的心有胜任力,什么叫胜任呢?就是我们的心有一种堪能,对于这样一种修心的教法有很大的欢喜心,对修心的教法欢喜心很大,第二他能够持之以恒的,能够有一种持之以恒的修行的决心。还有一个是如果遇到这些违缘,遇到烦恼的时候,有能够战胜的这种誓言,所以说要让我们的心具有胜任的力量。怎么样让我们的心有胜任的力量,这个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串修,这个时候让自己的心逐渐逐渐成熟。所以说很多有些修行人他掌握教法的速度很快,然后串习教法生起觉受的速度很快,有些修行人就慢一点,这个主要来自于根。有些利根者他就快,钝根者就慢,但是一般而言,这个利根者他也是通过很多生世的串习逐渐逐渐的变成那样的。所以我们现在想要变成利根的,也是必须要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的去串习法义,力争在比较快的时间当中转根。在佛法当中有一种转根的说法,转根就是转钝根为利根,通过不断的串习,积累资粮或者说清净罪障,祈祷上师等等,通过这个方法让自己的心逐渐逐渐的有力量,转变自己的钝根而变成利根,这个是第二个问题。第三是要积聚一切修行所需的顺缘,当然修行所需的顺缘比如说要有时间,如果自己完全一点自由都没有,那就没有办法修行了,所以说必要的这样一种修行,自己属于自己修行的时间这个必须要有,比如说听法的时间,比如说思维佛法的时间,或者观修佛法的时间,这个时间必须要有。第二个是要有适当的衣食,衣服啊,食物这些必须要有,第三个就是法本啊,法器啊这些东西。所以说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了就可以顺利的修学佛法,所以这个是三主要因。那么我们要观察这三个主要因我们到底具足还是不具足,那么如果具足应该高兴,不具足下面来有对治方法。

下面讲,“如果这三个主因自己都能具足就应当心生欢喜,并且愿其他众生也能具足这三个主因”。那么现在我们看第一个主因我们可能都有了,遇到了殊胜的大恩上师,慈悲的摄授了我们,然后给我们讲法,我们可以通过看光盘或者在上师的座下亲自听闻等等,这个方面有殊胜的上师,我们的上师悲心啊、殊胜的智慧啊这个没有讲,像这样上师的法相完全是一个合格的殊胜上师善知识,这个第一条可能是具足的。那么第三条呢,绝大多数都具足,第三条就是说必要的顺缘,必要的顺缘很多多多少少都具足一点,关键要看第二条,第二条我们的心有没有一种能够胜任修心的力量,这个看这个,这个有些可能具足了,有些还并不一定完全具足,所以有些对这个修心的教法,听了《修心七要》之后很高兴很欢喜,就有了一种想要一生依止,想要一生修学的一种欢喜心,就说明这个条件可以说是具足了。还有一个我们一直要修下去,或者说遇到困难挫折,不轻易放弃的这样一种决心,如果有了这样一种胜任的力量,三个条件都具足了,如果三个条件不具足我们就要发愿,还需要积累资粮,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迅速的具足这三个条件。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果我们已经具足了之后,应该心生欢喜,而且真诚的发愿,祈愿其他的一切众生也都能够具足这三个主因。

如果自己不具足三个主因,就应当观想“在这个世界上像我一样因不具足这三个主因,而不能修持圣法的众生实在是太多了!并进而对他们生起强烈的大悲心”。在观想暇满人身的这个修法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整个世界当中人身很少,在整个人身当中真实趣入佛门的很少,真实趣入佛门的人当中真正对于修心调伏烦恼想要真正修行的人更少。所以说我们说从这样一种观想,一步一步下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在整个世界当中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都是不具足三个主因的,所以说我们就对于不具足三个主因的一切众生生起强烈的大悲心,因为不具足这三个主因就意味着基本上断绝了解脱道了,所以说如果说断绝了解脱道那么这个众生就还要继续的在轮回中流转感受强烈的痛苦,所以说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不由自主的对这个众生产生强烈的大悲,这个是初步观想。

然后下面是进一步观想,“并进一步真诚地观想:但愿他们不具备三主因的过患全部能成熟在我自己的身上,使他们都能具足三种主因”。前面对这些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然后自己进一步真诚的观想,愿这一切不具足主因的这些过失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具足,然后我来具足他们不具这样一种主因的这样一种过患,然后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具足三主因,让一切众生都能够顺利的修持佛法。我们就知道了这种观想主要是让我们的心量成熟,让我们的心能够成熟一种殊胜的观想的这样的一种方便,那么实际上我们说能不能够通过这种观想,真正我们观想完之后其他众生就真正具足了三主因呢?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既然不可能为什么我们还要观想呢?这个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心胸扩大,来成熟我们的心的一种观想,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这样想,我们的心量就大,心量越大,就越具足菩提道的这样一种基础,所以说如果这个心越猛烈,那么成就佛果的速度就越快。所以我们说虽然有些时候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度化一切众生等等等等,这方面我们真正稍微仔细观察一下,这方面很多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即便不能实现,菩萨还要做,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打破这种狭隘的心胸,完全的打破自私自利的作意,完全的成熟平等广大的一种大悲菩提心。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我们要修持三种不失坏,然后要成就三种不离的功德。

“因为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决于对上师的虔诚与恭敬,所以,我们决不能让信仰恭敬上师的心念退失”;第一个就是说第一个不失坏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不能够失坏不能退失。为什么我们对于上师的信心恭敬心不能够失坏呢?因为大乘所有功德完全取决于对上师的虔诚与恭敬,第一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傲慢,我们就不能够真心诚意的向上师去学习这样大乘的教法,第二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傲慢,我们就不愿意向上师祈祷,那么如果我们不向上师祈祷的话,我们就不能得到上师的这种额外的加持,所以说我们从学法的时候和修法得加持的角度,对上师都必须要有虔诚心和恭敬心。在佛法当中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功德,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很虔诚很恭敬,那么我们最初的时候就愿意向上师求法,然后如果很虔诚很恭敬,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真正很愿意向上师祈祷。所以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修法的时候也会经常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想要得到上师的加持,两个条件,第一个我们要相信上师有加持的能力,第二我们真正愿意得到上师的加持,这些都是来自于虔诚心恭敬心。所以说不单单是说我们要向上师求法,而且我们在修法过程当中还要祈祷上师,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来遣除我们修道的障碍,让自心产生殊胜的证悟。所以说这个对上师的恭敬心和这样一种信愿心绝对不能够退失的。

“又因为修心教法是大乘教法的心髓,所以,我们绝不能让欣然修习修心教法的欢喜心退失”;那么第二个不失坏第二个不退失,就是让我们对于修行教法的欢喜心不能够退失,因为这个修心教法是整个大乘教法的精华,大乘教法它就是两种菩提心,所以说修心教法就是修持两种菩提心的殊胜教法。那么如果我们让心来修习修心教法的欢喜心退失了,就意味着从整个大乘的精华修法当中退失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修持大乘,所以说即便是我们还没有真正从整个大乘当中退失,但是也只是徒具虚名而已,就像一个人他失去了命根之后,他就是没了命根了,他只能叫尸体,虽然这个人看起来眼睛、耳朵、鼻子、手脚都俱全,但是因为他的命根没有了,所以说他只能叫尸体了。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失去了对修心法要的欢喜心,这个主要的命根如果没有了,虽然我们表面上还在和大乘的修行者在一起念诵,一起在做这些大乘的仪轨,但实际上和尸体一样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

“对于大小乘包括极其细微的学处在内的所有学处,我们都要严加守护,不令退失”。第三个不要失坏就是对于小乘、大乘,包括很细微的学处在内,都要尽力的严加守护,不要让其退失。因为这些学处,这些细微的学处都是防恶止非的这样一种殊胜的必要的修法,如果我们恭敬学处,我们就能够因为恭敬学处的缘故遮止很多非法,如果我们轻视学处,就很自然的就会违犯很多的过失。佛陀在戒律当中也是这样讲,实际上我们做为修学者来讲,不管我们能不能够守得住这些戒律、这些学处,但是每个人都需要对戒律有种恭敬心,即便有的时候我们烦恼现前也好,或者某种外缘现前的时候没有办法守住某种戒律,但是我们也要有惭愧心,这个惭愧心来自于哪里呢?这个惭愧心就来自于对于戒律的恭敬,佛陀讲过如果这个修行者他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违背了戒律,如果当时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强烈的惭愧心的话,那么虽然他违背了戒律但是他的罪业就轻微,那么如果说他在犯戒律的时候没有惭愧心,或者一种非常随便的心态,像这样的话就认为戒律不重要或者说是随随便便的心态去违背戒律的话,他这个过失就非常的重,而且现在因为在末法时代,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很粗重,所以说真正很难以完完全全的把这些细微的戒律呀,包括细微微小的戒律在内都思考的很清楚,都守得很清净,所以说如果我们没办法守护这些很细微的学处的时候,我们要想到这个是佛制定的戒律,然后我现在不能够守护,真是非常的惭愧。有这种惭愧心,他虽然违背了戒律,但是他的过失也不会特别的重,佛陀也是这样讲过的。所以说我们要尽量的守护包括细微学处以上的所有学处,这个就是修三无失坏的?。

那么下面就是讲成就三无离。“我们还要分分秒秒不离开身、口、意三门的善业”。身的善业包括顶礼,包括供养啊,转绕啊等等,这些在内的善业。口的善业比如说念经啊,诵咒啊,念佛啊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口业。意业呢观修世俗菩提心,观修胜义菩提心,观修出离心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意的善业。所以说我们要尽量的分分秒秒不离开身、语、意的善业。

“于境修无偏 遍且深修习”。这个就要求我们在修法的时候,第一要无偏袒,于境修无偏,就对一切外境不管是有情、世间、器世间,不要偏袒。第二是周遍,对一切的分别念都应该修持。第三深修习,就是他的力度要很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下面注释当中就清楚的解释了,“对于外境的众生以及非众生的器世间,我们都要毫无偏颇、一视同仁地以修心法门应对”。首先我们说对众生都不用讲,因为在这个论典当中再再讲到了对众生都要以慈悲心来进行观待,那么此处讲到了对器世间怎么样以修心法门来应对呢?因为对有情要慈悲嘛,因为有情他具有心识,他有苦乐的感受,所以我们对他们慈悲这个好像是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器世界它是无情,它是没有心识的,那么我们对它慈悲观待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实际上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比如说有些时候雨下得很大,连续很多天下雨,自己的房子漏雨了,这个时候就怨天尤人,就觉得老天爷对自己不公,开始发脾气,像以前的时候,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以前的时候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电视机的质量不好,演电视的时候老是看不清楚,就砸电视拼命的去敲,像这样的话就对电视有一种嗔心一样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有的时候汽车开不动了就使劲的去踢这个汽车,好像对它的这个脾气很大。这些就属于对这些无情物发脾气,虽然对无情物发脾气它的过失不像对有情发脾气那么大,因为在罪业当中对境这一支他不是真正去嗔恨,但是关键在于你的心。当我们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产生了嗔恚了,不管是对有情产生了嗔恚还是对无情产生了嗔恚,这个是你的心产生了嗔恚了,所以这个时候是应该遮止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之下。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乃至于对烧焦的木头都不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嗔恚,因为对烧焦的木炭,好像对它嗔恚了,对它也没有什么损害,但关键是当你对它产生嗔恚的时候,这种嗔恚心是你相续当中的嗔恚心,这种嗔恚心是一种自性的罪业,是一种自性罪,所以只要是你有了这种嗔恚心,你就有了这个过失。所以现在自己是修持这样一种慈悲,慈悲观的这样一种修行者,所以内心当中如果对于器世间的这些物体产生了嗔恚心的话,也是要予以遮止的。

“对于内心所出现的一切,都应当以修心来涵盖”。这句话讲的是颂词当中的“遍且深修习”当中的“遍”,什么叫“遍”呢?“遍”的意思就是讲对于内心所出现的一切,出现的一切的这样一种念头,好的念头也好,不好的念头也好,内心当中所出现的一切念头,内心当中所出现的一切的境像,都应该以修心的教法来涵盖,都应该以修心的教法把这些所有的念头一切都转为道用,转为菩提道用,这个叫“遍”的意思。

然后下面讲深修习的意思,“并且不能仅仅将这些停留在口头上、言词中,而是要深入彻底地将其融入心坎深处”。那么当我们学习了教法之后,我们不能够说字面上我理解了,或者口头上我能够说了,是不是这个修法就已经圆满了呢?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口头上能够说一下,能够重复一下这个不是自己修行成功的标志,而是要把这个教义彻底地融入到自己的心中去修行,所以这个叫做遍且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教法反复的去观修,让它融入到自己的心坎深处,让它变成自己心的自性,这个是很重要的。

下面就讲了“于厉境恒修”。厉境这个“厉”就是严厉的意思,就是严厉的对境,对于严厉的对境尤其应该恒时的修习。

那么下面就讲了几种严厉的对境,“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势均力敌的同伴、自己未曾加害对方,而对方却来伤害自己的以及因业力牵引而让自己打心眼里讨厌的众生等很难让自己生起慈悲心的对象,我们更应当特别地修习慈悲心”。那么第一个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方面很容易缘对方产生这样一种烦恼,因为他是属于一种竞争的关系,如果我胜了我就得到更多的利益,那么如果对方胜了呢,我就是失败。所以说竞争对手之间的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强烈的,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当中都会出现竞争对手,所以说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本来按照世间这样的想法,当然是要彻底的打压对方,如果不把对方打倒的话,自己是无法获得胜利。但此处就要把对方做为一个严厉的对境来专门特别的修习慈悲心,对于对方要更加额外的对他产生慈悲的意乐,如果能够对这样一种对境都能够慈悲相向、慈悲相待的话,那么自己对于其他的这样一种众生就更加容易产生慈悲了。为什么我们说竞争对手他是属于一种严厉的对境呢?因为这个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我们在世间当中有很多事情,有一些是直接关系到自己利益的,有些是和自己的利益不直接相关的,那么如果没有和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的,有的时候我们就对这些人看法相对来讲就比较宽松一点,他可以和自己说几句话,怎么样对自己不恭敬这个可以忍受。但是竞争对手不一样,他直接和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很多时候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很多人他下手是不容情的,所以说我们这个时候对于和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的竞争对手要特殊的、特别的对他修持慈悲心,这个地方势均力敌的同伴是这样的。还有是我明明没有加害对方,对方却主动伤害自己的这种情况,那么如果我伤害了对方,别人再来报复我,这个时候我们理亏,为什么我们理亏呢?因为我必定是首先伤害了对方,所以现在对方伤害我,我觉得是一种报应,应该有的。但是下面这种情况,就是说我明明没有招惹对方,但是对方直接来伤害我,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想不通,你凭什么这样打我,凭什么来伤害我,就让对方说清楚。所以我们说如果遇到了对方平白无故的来伤害自己的时候,对对方要特别的修习慈悲心。还有更严重的一个问题,什么更严重的问题呢?就是平时自己对对方特别好,经常的帮助对方,对方有困难的时候自己经常帮助,他如果自己悲伤的时候自己经常安慰他,经常关注对方的人,突然有一天他来伤害我,这个是一般人更受不了的,恩将仇报这种情况。那么遇到恩将仇报这种情况时候呢这个也是属于严厉的对境,所以要对这样的一种有情特别的修习慈悲心,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所以说这些都属于严厉对境,要对他们特别的修持。如果我们在修心的时候连这一坎都迈不过去,连这些对境我们都能够修慈悲心,那其他的就更容易修习慈悲心了,对其他的众生更加能够容易慈悲相向。

然后下面还有严厉对境,“对于上师以及父母等严厉对境,我们更是要断绝那种伤害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上师是给我们传授大乘教法的一种殊胜善知识,他是一个严厉的对境,所以说在佛法当中,在显教比如说《华严经》当中有九种心,对上师的九种心,九种意乐,比如说尤如孝子的心啊,尤如犬一样的心啊等等,就是说要对上师特别的恭敬。密宗当中对金刚上师更加严格了,严格到什么程度?严格到连上师的影子都不能够踩,严格到这样程度,这个只是个例子,还有其他很多很多这样一种,因为上师的确是很严厉的对境,在密宗当中说上师是三世诸佛的化现,所以说我们对佛那是怎样的恭敬啊?三世诸佛的化现,是需要相当恭敬,所以说如果我们对上师有不好的想法,不好的行为,那是非常严重的。在所有的密乘戒当中,虽然我们说有十四条根本戒等等,但是这十四条根本戒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自己的金刚上师然后产生邪见啊,诽谤啊打击啊等等,这是最严重的,所以说像这样我们要严格的断除对上师的不好的想法和行为。然后父母也是严厉对境,因为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父母对我们有生养恩,就是有生育我们的恩德,养育我们的恩德,所以现在我们能够修学佛法,完全是来自于父母的恩德,因此我们说父母的对境很严重,我们从哪个方面说他严重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五无间罪,五无间罪当中有两条就是和父母有关的,杀父亲杀母亲,把父亲和母亲杀死,他就会造这个五无间罪,所以我们说天下这么多杀生的情况,单单说杀父母是五无间罪,死了之后没有中阴,直接堕无间地狱,这样的情况。所以他这个杀父母的无间罪就和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像这样一种罪业平等了,我们就知道父母这样一种对境的确是很严厉的对境,所以说不要说把他们杀死了,平时对父母不孝顺,经常顶撞啊,经常偷盗父母的财物啊,像这样的话也是很严重的过失,他这种偷盗比一般的偷盗罪业要严重,如果顶撞的话比其余的顶撞过失要严重,因为他就是一个很严厉的对境,他的对境很严厉,所以我们稍微做一点点的错事,他的罪过翻倍的。那么反过来讲,如果对父母孝顺,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啊,这个功德也很大。最大的功德就是能够引导父母进入佛门,引导父母学习佛法,这个做为一个子女来讲,就真正能够报答父母最大一种孝心,所以我们对于厉境要恒时修习这样一种不伤害的慈悲心。

“不依赖他缘”。不依赖他缘我们说尽量的修行的时候要在内心当中自主的具足修道的一种力量,尽量多的不依靠他缘。

什么意思呢?下面讲,“我们不需要观待拥有衣食等等资具,无有人与非人的伤害,以及身体健康等等顺缘的具备”。那么这个我们首先要讲一讲,有些时候有些人他修行,如果他的衣食等都很充足的话,他就可以修,那么如果他的身体很健康他就可以修,如果他没有人和非人和伤害他就可以修,这个时候他可以修行。但是如果反过来,一旦缺少了衣食,他就停止了,那么如果有人和非人的伤害的时候他就停止了,如果身体不健康的时候他就停止了。这个时候他的修行是观待严重依赖这样一种其余的外缘,如果我们严重依赖于其他外缘,想想看我们处在娑婆世界当中,不可能不遇到这些恶缘,所以说我们只是纯粹或者过多的依赖这些外缘的话,我们的修行就很难持续,这个颂词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完全断绝了衣食等顺缘,因为刚刚前面讲了三个主要因的时候,第三个就是讲我们要有一些修行的助缘嘛,这些资具等等都需要有,那么这个时候有不需要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讲它有一个前提,有些时候我们修行过于依赖于外缘,如果一切的外缘都好那自己就修行,外缘一旦稍微有波动,马上就停止了,这个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说不管是外面的顺缘具不具备,我们都要以内心修持这样一种菩提心的这样一种决心它是不能扔掉。

“在这些顺缘不具足时,我们就要以两种菩提心而将这种不具足转为道用”。那么当然这种不具足不是说完全不具足,比如说你这个衣食完全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不行,所以说佛陀讲法的时候,都要首先让听法者远离很大的痛苦,很强烈的痛苦,如果听法者的痛苦很强烈,那是没办法听法的,所以说如果佛陀去地狱当中去给地狱的众生讲法,地狱的众生正处于极其痛苦的状态的时候,那是绝对听不进去的,因为他的心识被痛苦折磨的已经崩溃的边缘了,所以再好的法也听不进去,所以假如佛陀要给这些地狱众生讲法,他都要首先放光啊,加持,让他的痛苦缓熄下来,之后再给他讲法,这个时候就有效果了。所以我们说这个地方不观待衣食,不是说完全没有衣食了,一个欲界的众生完全没有衣食,他是绝对不可能有这样修行的心的,这个方面就是说假如说中间偶尔衣食不具足的时候,也不要停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即便这些因缘偶尔不具足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这些不具足转为道用。

“今当修主要”。在这个科判之下,下面也讲了很多殊胜的内容,我们要好好的去观待。本来《修心七要》当中都很好,全都是很好的那种,但是有些尤其对我们来讲,尤其相应的这些颂词,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主要的。

“从无始以来,我们以业力所得到的所有身体都没有丝毫价值,为了让今生今世能活得有意义,就需要修持一个主要法门”。那么首先讲到了无始以来我们都得到过很多的身体,但是这些基本上通过业力所成的身体,我们没有运用过,没有使用过它,没有利用过它,所以说每一世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要不然就是庸庸碌碌的过一生,要不然就是得到身体之后造很多的罪业,以造强大的罪业而收场,最后之后堕地狱的这样的情况。所以说真正严格意义上来讲,基本上得到身体之后没有用这个身体去做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修行,那么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必定是听闻圣法,所以说为了让今生今世活得有意义,为了让暇满的人身有价值,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修持一个主要的法门。

下面就通过对比来推出什么是主要,下面这一段就是讲它的主要的内容了。“与现世的利益相比,正法是主要的”;这里面就把现世的利益和正法的利益放在一起观察,现在我们在世间当中都有对现世利益的追求,但是我们真正要观察和追求现世的相比,正法的利益更重要。所以首先一个现实的利益和正法的利益相比较的时候,正法是主要的,所以说我要选择正法,那么这个是主要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为了修正法,现世的利益一点都不要全部抛弃了,这个就是有点不现实了,因为必定我们身为欲界众生,或者现在大多数的身为俗人,身为俗家弟子,他还有很多的事情,家庭事情还有很多家庭责任,这些方面还要去履行的。但是我们说做这些事情不能因为这些事情而耽误了正法的修持,我们应该进行一个主要次要的这样一种分配,所以说在主要、次要当中正法是主要,现世的利益是次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这样一种心,以前我们的心有些道友可能是现世的利益是主要的,在有一点时间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才稍微的修持一点正法,所以正法就变到次要位置,正法就变成一种娱乐的方式了。像这样的话就不对了,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正法放在主要,然后现世的利益放在次要,该做的还要做,但是我们要想无论如何都要把正法放在主要位置上。

正法为主,正法有两种,又怎么样去比较呢?“而在讲法与修法二者当中,修法又是最主要的;”所以它是一环扣一环,前面通过对比选出了正法主要,那么在正法当中有两类,一类是讲法,一类是修法,那么在讲法和修法二者当中修法又是最主要的。讲法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它是次要的重要,真正主要的重要的一点是修法,因为只有通过修法才能够调伏相续,只有通过修法才能够获得正法的利益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讲法和修法二者当中应该选择修法。

那么下面以修法为基础,都是修法,那么我们再开始比较,“而与其他的修法相比,修菩提心又是最主要的;”那么这个需要修的法有很多,我们怎么样树立或者说是了知一个主次的关系呢?和其他的法相比,菩提心的法最重要。比如说修其他的不净观也好,或者修其他的出离心也好等等,和修这些法相比菩提心的法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空性的法可以包括在菩提心当中,因为它是胜义菩提心。所以我们说愿行菩提心还有空性,这个菩提心的修法又是大乘精髓的缘故最主要,其他的法也主要,但是把它放在次要位置,也需要修,而且很多地方说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有这样讲的,所以说修菩提心的法是最主要的。

那么同样是修菩提心,在菩提心当中以怎么样去选择主次呢?“在修菩提心方面,与依靠教理进行修持相比,依靠上师口诀而潜心修持又是最主要的”;比如说我们可以依靠佛在经典当中大量的讲解菩提心的这个教证,《入行论》等等这些教证进行修持,还有一些比较短小的口诀,那么这二者比较起来依靠上师的口诀修持最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并不是说佛经典、这些大论典没有作用,而是说佛的经典、大论典它的内容非常的多,一般的众生以他的智慧没有办法在这里面汲取出精要。到底从哪个地方去着手?一般人的智慧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说上师的口诀就相当于把所有经典、论典当中的精华通过上师的智慧把它选定了,拿出来讲,讲了之后,我们修的时候就根据上师的口诀去修,当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这些广大的教理都是需要去学习的,那么学习对它的原理、对它的修法方方面面有所了知之后,真正要开始实践的时候,就按照上师的窍诀进行观修,比如说《修心七要》,这个就是一种窍诀性的讲解,所以说我们按照这个窍诀性的讲解如果去修持的话,就能够很快的得到最殊胜的利益。因为前面我们再再讲这个问题,佛经、论典它的这样一种文字,它的义理浩如烟海,在这么多的法当中,我们一个凡夫人的智慧在这个里面,在浩如烟海的教法当中要去理出一个头绪,要去理出一个重点,要去理出一个适合自己行持的要诀,这个的的确确很困难,那么这个依靠上师的智慧,因为上师通达一切教法,通过上师的智慧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不如找出重点,找出适合我们修法的口诀,然后直接传给我们,我们再去观修,这个就省去了很多很多麻烦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同样是口诀的修持,那么下面又分主次,“而与其他修行的威仪行为相比,坐在卧榻之上进行修习又是最主要的”;同样是潜心修持上师的口诀,那么也有两种修学的方式。其他修行就是说边走路边修,边谈话边修,像这样属于散心位的修持,又叫做其他修行方式。那么和这个相比,坐在卧榻之上,卧榻我们知道这个就是床,那么为什么说坐在卧榻之上修行?去过西藏的人他就知道,在西藏那些修行者的房子里面,他的床就是他修行的地方,因为他就是一个小房子,他没有一个单独的打坐的凳子啊其他的东西他没有,所以他睡觉也是在这个床上,看书也是在这个床上,然后打坐也是在这个床上,所以这个地方就说卧榻,卧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坐在佛堂里面,坐在蒲团上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说边走边修和专门坐在蒲团上进行修持哪个重要呢?坐在床榻上、坐在蒲团上专心专意的去修持最重要,专门有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去观修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散乱的修,他虽然也有效果,但是他的心属于散乱状态,处于散乱状态他的心不专注,所以有的时候就很难于契合修行的要点,而自己坐在蒲团上把其他的事情都屏蔽了,专心的观修这个法义,注意力高度集中,然后很容易发现修习的深层的意思,也很容易让法和心相应,所以说修行的时候坐在座位上去专门观修是最重要的。

然后专门观修下面要分了,“与舍弃外境相比,依靠对治法又是最主要的”。那么说观修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是远离外境,舍弃外境,一种是依靠对治法,实际上他应该依靠对治法来修。舍弃外境有些时候有些烦恼是依靠外境而产生,有些烦恼是从习气而产生,那么这两种烦恼生起如果单单是依靠外境,比如说我今天走出去,看到一个特殊的外境,然后我因为这个外境的缘故我产生了烦恼,这个就容易对治。为什么呢?因为你远离这种外境就够了,因为你的烦恼是因为见到了这个环境而产生的,那么要对治这种烦恼相对容易,只要你躲开这种外境,眼不见心不烦,你就不会产生烦恼。那么还有另外一种烦恼,另外一种烦恼不是因为外境而产生的,是因为无始以来或者是前世的习气导致的,因为前世做的事情比较多,今生当中的这个习气在你心中起作用,他又产生烦恼,所以说他虽然没有外境现前,你虽然躲开了外境,但是你还是不断的产生这种烦恼。这样的烦恼就比较深了,所以我们说舍弃外境来对治烦恼和修对治法呢,修对治法重要。因为如果我们能够把修对治法修好,不管我们有没有依靠外境,我们都能够真正的压制内心的烦恼,所以说只有把内心的烦恼调伏了,那么外境一切都调伏了,所以说依靠对治法来调伏内心是最主要的。当然舍弃外境对初学者来讲,那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初学者调伏内心的能力不强的缘故,所以说在最初的时候,依靠这些大德,依靠这些学佛的团体或有的时候依靠寂静处,这个时候相对来讲就要好一些。在这个环境当中获得一种修行的一种环境,在这种相对安静的环境当中去发展内心当中对治的能力,这个方面是一种比较两全其美的方法。我们应当尽力修持以上这些主要法门,前面也讲了主要法门我们应该把这个主次分出来之后,尽力的修持这些主要法门。

下面讲“不颠倒是非”,下面有六种颠倒,我们应该断除颠倒,然后行持不颠倒的这样的殊胜行为。“我们必须斩除以下六种颠倒:第一、忍耐的颠倒”。第一种颠倒就是忍耐的颠倒,“就是对修法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感到难以忍受,但却对降伏敌人、护持亲眷等等之类的苦难却很容易忍受的颠倒”;有些修法者如果是在修法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修法的时候磕大头的时候身体很累,或有的时候修法的时候很枯燥,或听法的时候愿意打瞌睡等等,就是说对这些修法的时候这些困难他就觉得很难忍受,有的时候即便是半个小时、十分钟他都觉得难以忍受,但是对其他的比如说要降伏敌人啊,有的时候走出去一骂就骂半天,或者说想很多办法去降伏敌人,或者怎么样策划保护自己亲人方面的这些苦难,他就觉得忍受起来就很容易,那么这就是一种忍受的颠倒,忍耐的颠倒,但是这是一种颠倒的忍耐。即便我们对于降伏敌人这些能够忍耐,也是增长恶业,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的适应对于修行正法的这样一种苦难。

“第二、意乐的颠倒。就是在修法方面趣味索然,而在谋求今生今世的荣华富贵方面却兴致勃勃的颠倒”;那么这个也是末法时代修行人的通病,怎么样呢?就是对修行佛法方面没有什么兴趣,尤其是高兴的时候,就搞几下,如果不高兴的时候,然后家里遇到一些违缘的时候,他就没有兴趣了,或就是说经常对于世间法方面,怎么样获得荣华富贵方面他有很高的兴致,但是对于修行佛法,闻思佛法,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兴趣,所以说这样一种颠倒的兴趣,直接导致自己继续流转轮回,这个是没什么讲的。因为对于解脱的因缘,对解脱的缘起根本没有具足的缘故,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有对这样一种颠倒的一种兴趣的话,就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

“第三、品味的颠倒。也即不想品尝通过闻思修而获得的法味,却想尝遍世间诸妙欲之味的颠倒”;那么就是说有些人他对于通过闻思修来获得法味,获得一切法喜,有些时候我们在听闻教法的时候很欢喜很高兴,听到修心法要自己就很高兴很相应,这就是一种通过听闻得到的法喜,尝到了法味。有些时候是在自己深入思维的时候,比如说想通了某个难题,想通了某个原理,遣除了某种疑惑,生起了某种定解,这个时候思维之后把这个想通之后特别高兴。还有一些通过修行得到的觉受,通过修行得到的暖相,得到感应,这个时候也是很欢喜的。那么有些人不想品尝通过闻思修获得的一种更深的法味,只是想品尝世间妙欲,色、声、香、味、触世间妙欲的这样一种味道的颠倒,他对这些都很有兴趣,但对闻思修佛法获得证悟是没有兴趣的,所以这个方面属于品味颠倒,尽量要断除这些颠倒,行持不颠倒。

“第四、悲悯的颠倒。对造作恶业的人不生悲悯之情,却对为了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生起悲心的颠倒”;本来生起悲心的对境是造恶业的人,现在世间上的人很多都属于造恶业的状态当中,很多富人造恶业,很多穷人也在造恶业,所以说看到这么多人造恶业的时候,没有产生悲悯之心,反而看到有些因为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产生悲心。这个是在注释当中上师也讲了,像米拉日巴在贡塘的时候他看到七个女孩子,穿得很漂亮,去赶一个什么集会吧,他当时就睡在路边上,身上也没穿什么衣服,身体的肤色也很难看,那么七个女孩子看到之后觉得这个人(米拉日巴)太可怜了,像这样的话也没有吃的,也没有穿的,然后身体这么弱,她们七个就在一起讨论,对米拉日巴尊者可怜获得一致的大家都认同,这个太可怜了,然后一起发愿说:以后下一世不要得到这种人身。米拉日巴尊者听到之后,他说:开玩笑,下一世想发愿得到我的人身都得不到,你还发愿不要得到我的人身。这是我加的,当时没有这样讲。他说:我这个人身很难得,就是你觉得我可怜,我还觉得你们可怜,你们现在得到这样的人身之后,也不用这个人身去修善法,然后只是很满足于外在的打扮啊这些暂时的东西。所以说这七个女孩对修苦行的内心当中生起圆满证悟的圣者去产生了悲心,这个就是一种颠倒的。所以我们对于修行苦行的人,应该产生一种恭敬心,对于通过造恶业得到宝贵的这些人应该产生悲悯之心。

“第五、营求的颠倒。不让依靠自己的人去追求正法,反而在如何营求今生圆满方面为他们出谋划策的颠倒”;营求的颠倒是什么呢?有很多人依靠自己,比如说成为自己的弟子啊,或者成为自己的手下等等,如果自己有权力的话,尽量应该让依靠自己的人去闻思修,去追求正法。但有些人不但不让这些人去求法,反而去教这些人怎么样获得今生的圆满,怎么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怎么样才能获得世间的圆满,给他们这方面出谋划策。所以说按理说自己有权力的时候,应该鼓励手下的人去多造善法,但是不做反而去让他们追求今生的圆满,实际上今生的圆满如果说自己有福报的话,得到了也就是今生的圆满这么一点点利益,那么得到之后死的时候也全部放弃了,放弃之后因为今生没有修持有益的善法,后世没办法再获得这样的圆满。

“第六、随喜的颠倒。对轮回涅槃的安乐以及善行不加以随喜,在看到自己的仇敌遭受痛苦时,反而心花怒放的颠倒”。那么这个随喜应该本来对于轮回涅槃的安乐,就是说断除轮回的、涅槃的安乐,还有得到涅槃的善喜应该随喜的,但是对于涅槃的安乐善喜不随喜,这个方面看了之后觉得很普通很平常,反而看到自己的仇敌垮台的时候,自己的仇敌遭受痛苦的时候,自己非常高兴,心花怒放,像这样是一种颠倒的随喜。随喜这个词就是随着某种某种境而生欢喜,那么这个随喜也有善法的随喜,跟随善法而生欢喜,如果说跟随善法而生欢喜。按照教义的说法随喜者无勤的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殊胜的善根,比如说我现在看到这么多人都在听法,在听法的时候,我们知道如果听法得到很多的资粮,得到很多功德,那么我看到这一点之后,我内心就很欢喜,如果我内心当中产生这种随喜,就相当于我也得到了这样一种听法的善根。比如说一个人在修经堂,我看到他之后,我对他修经堂的这个善法很高兴,随着他修经堂的善法生欢喜,这个时候我虽然没有动手,但是我也无勤的自然获得修经堂的功德。对善法的随喜是这样,对恶法的随喜过失也是一样的,比如说看到一些在杀人,自己觉得杀得好,应该杀,虽然自己没有动手,但是你看到别人在造恶业的时候、做恶业的时候,你去产生随喜心,虽然你没有动手,但是你也获得了这种杀生的过患,这是一样的。所以说随喜也必须要有一种善巧,对于好事对于善法这个要随喜,对于恶业不能随喜。所以说如果自己的仇敌遭到痛苦的时候,自己随喜这个也是让自己图生罪恶而已,这个是必须要断掉的。

“我们应当首先去除这六种颠倒,然后再依照六不颠倒的准则而修持。不时停时修,当坚定而修”。这个对于修行者来讲也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时停时修,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坚定的恒常的去串习。因为这个法就是这样的,这个法就像烧开水一样,因为烧开水的时候,如果你把煤气打开,烧十分钟又关掉,关掉之后当它冷透了又打开,又烧一会儿又关掉,这样烧一天这水也烧不开,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的火虽然小,但是一直恒常的烧,它半个小时之后肯定就会开了,就是这样的。所以修法有的时候我们说我怎么得不到感应呢?我怎么生不起觉受呢?那么如果我们时停时修的话,那当然得不到觉受,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他这样修行,他就应该有一个恒常性的态度,坚定的修恒常性的方式去修,他就容易得到这样一种法味了。

“我们应当舍弃那种因对正法没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法上时而修持、时而停滞的做法,而应一心一意、恒常不断地修心”。我们应该舍弃,因为对对正法,也就是说对因果的正道,修正法它有很殊胜的利益这一点没有产生定解,所以在修法的时候,有的时候修,有的时候停滞,停的时候很简单,说停就停了,但是要让他重新捡起来,重新去修的时候那就非常非常困难,就是这样的,这种做法我们是要断除的,应该一心一意的恒常不断的修持。假如说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赚钱的一个渠道,每天都可以连续不断的赚很多钱,那么我们找到渠道的时候我们是赚两天我就停了,就耍几天,然后再重新再赚,我们肯定不会那样的,我们就想既然这么好的渠道,每天都可以轻松的赚这么多钱,每天都不能停,每天不停,每天都财源广进。所以说我们为什么对于赚钱这个东西就不愿意停,让他停都停不下来,就是因为他对这个短暂的因果他有一种确信,他对这种因果确信了,什么因果呢?只要我每天去投入,我就马上能够得到回报,这种投入回报它是一种因果关系,他对这种因果关系吃透了,所以他就说我不能停,一停了钱没了,如果我不停钱就不断的来,所以他对这个因果,他对这种关系吃得很透的缘故他当然不愿意停。还有一个我们上班也是这样的,我工作我就连续工作,他对工作方面现在也很勤苦,最少八个小时以上,但是他虽然辛苦也心甘情愿去做,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个因果也很清楚,我现在我去努力一个月,月底的时候就拿钱,这个钱就是果,我去上班就是因,这个因果是很清楚的,他对这个因果太清楚了,所以他就一定要去做,他就不会错乱这个因果,如果你错乱了,你天天迟到,你天天旷工,你肯定扣钱啊,这个就是我们说对某种因果的诚信就直接导致他的行为。那么现在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就是说明对这个修法的因果没有吃透,我们就怀疑我这样去投入,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修法,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果呢?佛告诉我这个果可能在后世乃至于在更后世,这个果对我们来讲就有点远,所以说我们对这个果有点远的缘故,我们这个兴趣就不太高。所以假如说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他的果来的很快,那很明显没有一个人修法愿意偷懒的,就是因为这个果太深了,就是因为这个果太细了,就是因为这个果可能因为要到后世才成熟,我现在投掷进去的东西现在看不到结果,很少有人他能够持续投资的。只有那些心量很大的人,他投资进去之后几年没有回报,他稳得起,然后十年过后他开始收益了,所以修佛法也需要这样一种心态。我们现在在投资,我们在修善法,在磕头,在听课,在做这方面的投资,但这个投资投进去之后,它是个长线,相当于一个长线,就是说它这个利益以后才显现的,那么如果我们的心不稳定,我们没有伟人那般沉稳的心态的话,我们就很容易中断,反正我投进去没有什么收益,我何必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呢?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说修行的时候,众生修法,他没有办法持之以恒,没有办法很大的热情,的的确确就是对这个正法,对修正法和修正法之后的这种良好的收益的果他就没有产生定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多看一些因果方面的论典,讲解因果方面的公案,然后对佛法长远收益,对佛果的功德多去听闻,产生定解之后,我们现在我们投入了多长时间当下有没有收获,我们都愿意去投入。之所以我们现在对修法这方面兴趣不是很大,主要是对因果不虚这一点,肯定认识力度还不够,如果我们知道了因果的这样一种原理,就说是自作自受,不做不受,这样的因果如果真正的知道了,就不会有时停时修的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如果现在有多一分的投入,以后就有收获,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对因果方面进一步的加大投入这样的对因果正见的修习,就能够让我们做到一心一意恒常不断的修持。

“在尽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门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持”。所以说我们在修心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的修持广大的资粮。

“以二观察解”。通过两种观察来解脱自己的相续。

“首先观察自己的相续,看哪一种烦恼最大,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压服”。以二观察解,解就是脱离烦恼,那么首先观察相续,哪种烦恼最粗,然后就开始集中精力把它压伏掉,就和前面六持一样的。但是不重复,为什么不重复呢?因为此处以二观察解,这个是第一步。然后就是第二步,就是首先观察自己的粗重烦恼。

然后是第二种观察,“其后,再依靠产生这些烦恼的对境等等重新进行观察,看还会不会产生这些烦恼。如果仍然会产生,就拼命地以对治法再次将其断除,直到这些烦恼不再生起为止”。实际上这个也算是一种印证的一种方法,因为首先我们修法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烦恼贪心很重,我就开始用对治贪心的方法开始观修,观修到一定时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贪心弱了,或者有的时候觉得我是不是贪心已经断除了,这相当于第一种了,第一种完成了。然后我要印证一下,我这个贪心是不是真的已经断除了,然后就第二种,再专门靠近容易引发我贪心的这个对境,我专门靠近它,我专门走近它,看我在靠近这个对境的时候还会不会生烦恼,那么如果当我靠近的时候也不生烦恼,就说明自己的修法真正的是根除了。那么如果说我修的时候我觉得没有烦恼了,但是我一靠近对境的时候,我一靠近我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又生烦恼了,这个时候就说明你的断除的还不彻底,还应该再继续修持,再拼命修,直到你再去印证的时候,一点不产生烦恼了为止,所以说直到把这些烦恼不再生起为止,有这样的。在小乘的一些修法当中,它也有这样一种修持的方式,类似的修持方法。

“不好大喜功”。好大喜功是一种自夸的行为,然后一种诉苦的一种行为,就是好大喜功。

“我们要戒除那些认为自己于对方有恩,或认为自己历尽艰辛地修持了很长时间,或认为自己学问渊博、戒律清净等等的自矜邀功行为”。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我对你有恩,然后我就经常在你面前说,你不要忘记了我以前曾经给你做过什么帮助,他就经常有这样一种自夸,夸功的这样一种行为,或者自己认为我入佛门的时间很长,我出家的时间很长,我是老资格,所以他就很容易在这些新来的人面前去显示自己的这样一种功德,这样也有。然后就认为自己的学问渊博,也容易在别人面前显露,然后戒律清净啊这些都是一种邀功的行为,或者一些诉苦的行为等等。

我们要“通过修习自轻他重,从而令自夸之心无地自容”。对于这种一般人容易犯的毛病怎么办呢?就是通过修持自轻他重,就是说自己观察自己很多过失,观察他人很多功德,就是这样的。通过这个方式就让自己自夸之心无地自容,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啊或喜欢产生一种傲慢的心啊,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主要就是太着重于放大自己的功德,然后拼命的缩小别人的功德,就是这样的。对自己的过失拼命的缩小,对别人的过失拼命的扩大,一般的凡夫人他都有这样一种心态,别人的一点点过失,他在讲起来的时候,他就很容易把他夸大,别人的功德他就想方设法把他减小、减弱,减到别人为注意为止,这个是对别人的态度。然后对自己呢,如果是自己方面的,哪怕自己只有一点功德,然后自己拼命把他扩大,然后通过自己很大的过失也拼命把它缩小,这个就是一般的这样一种人的情况。这个时候怎么样去做呢?就是多看别人的功德,然后多观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过失刻意的扩大,这个时候如果我发现我这个过失张三他是没有的,李四他是没有的,很多人都没有,这个过失就我一个人有,所以像这样的话对自己的过失方面就是刻意的方式就把它夸大,然后对别人的功德,多看功德,我们就不看他的过失,他的过失就像我没看到一样,就说对方的功德,他的这方面的功德。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道场当中,这个道友他很勤快,那个道友心胸很宽阔,那个道友他说话的时候很善巧,这样都看别人的功德,都看自己的过失,这种自我夸功的这种心态,逐渐逐渐就会削弱下去。因为这样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别人都是功德的,然后只有我是很多过失的,通过这样刻意的去转换之后,自己在面对别人的时候,自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如果不如别人,因为别人的很多功德的缘故,不如别人的时候,自己肯定不会去在他们面前去自夸啊,然后怎么怎么样。像这样的话我们说是佛法当中的一个窍诀,就是多看别人的功德,多看自己的过失,通过这方面让自己的心逐渐的可以谦卑下来。

“热振人的教言是:不要对他人寄予重望,而应祈请本尊”。热振人就是仲敦巴,仲敦巴尊者创建了热振寺,他的功劳最大,所以说大家称仲敦巴为热振人。仲敦巴尊者的教言是什么呢?他说不要对凡夫人寄予厚望,比如说你对他有恩,你就给他讲,然后希望对方给你报恩等等,对别人期预厚望前面讲到了夸功嘛,你在别人面前夸功是什么呢?主要还不是对他人寄予厚望,让别人赞叹你,让别人给你行持一点好处,这个时候就是说不要对他人寄予厚望。因为我们对于一般的人希望越多,失望也就越多,希望越高,失望也就越高,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对于凡夫人不应该寄予什么厚望,而应该祈请本尊,我们如果有这样精力的话,我们如果有这么高的期望的话,应该把期望放在本尊上面,我们对本尊的期望越高,得到的加持就越大,我们对凡夫人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所以这个方面仲敦巴尊者告诉我们说,要把这个问题分清楚,不要对于一般的人寄予厚望,应该对上师三宝等等寄予厚望。

“不暴躁易怒。即使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出了侮辱、毁谤自己等等的行为,也绝不暴跳如雷,并继而打击报复”。这个时候就是让我们通过修心法门,让自己的心胸逐渐的变得宽广起来。实际上说安忍它是怎么回事呢?有些时候大德在解释安忍的时候,他就说通过这个教法,在自己的心中留出那么一片位置,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留出位置来,容纳这些伤害,比如说我们心中已经装满了,那别人一点点伤害我们就接受不了了,那么如果通过修行,我的心胸很宽广,或者乃至于我们的心胸宽广的尤如虚空一样,别人说再多的语言,我的虚空的心也能够容纳,然后别人说再多的污辱的话我也能够容纳。像这样的话,所谓的安忍就是在我们心中留出位置来,给别人的伤害留出位置,给别人的语言留出位置,所以他有这个空隙,有这个位置,他就能够容纳,如果我们的心胸被自己的这些自私自利的心填满了,装满了,那就没有办法去容受别人的这些辱骂等等的行为。所以我们说修心主要是要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让自己的心胸逐渐的广阔起来,所以我们在即便是他人在大庭广众当中当面污辱自己,诽谤自己的时候,自己要马上想到修心的法门,不暴跳如雷,不打击报复。最主要的一点,我们说修安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怀恨在心,不要有嗔恚心,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个安忍的要点,只是表面上不动声色,那个不是真正的安忍。有些人他内心当中已经很气愤了,但是他表面上一点不露出声色,佛法绝对不容许或者不赞成这样的忍辱,这样不是真正的忍辱,因为你内心当中已经产生了愤恨了,只不过你装得很老成而已,装得很稳而已,这个不是佛法当中说真正鼓励的一种安忍。真正的安忍内心当中不生嗔恨心,你不生嗔恨心,这个就真正达到了安忍了,不管怎么打你怎么骂你,我内心当中不动,不产生嗔恨的意乐,这个时候就可以了。所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要生嗔心,不是说你外表装得很好,你外表装得很安忍,这个没有一点用的,外表装的这些东西只能是自欺欺人,它在因果上面,在缘起上面完全是一个吃亏的行为。

“针对这一情况,金厄瓦格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我们这些修行人的所谓修行并不能对治我执,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运用正法的标志,我们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那么金厄瓦格西这样讲,现在我们这些修行人的修行没有办法起到作用,不能对治我执,越修忍耐力越弱,就好像比这个新肌还弱,新肌我们就知道,比如说当我们被刀伤了之后,开始长新肌,开始长嫩肉,这个嫩肉它的忍耐力是很弱的,如果一点点的盐水,一点点的?,它马上就很大的反应,这个就叫新肌肉、嫩肌肉、嫩肉皮,这样的。所以我们说忍耐力比这个嫩肉还要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卫藏的厉鬼就是在卫藏地区有一种山神,有一种厉鬼,它的嫉妒心很强,别人稍微一点点坏它的规矩,稍微一点不恭敬,它马上就报复,心胸非常非常狭窄。有的时候看我们这些所谓的修行者,和有些时候我们所谓的大乘修行者,如果我们的气量非常狭小,别人碰你一下,别人看你一下,或怎么样不注意你就马上就开始很不高兴内心当中就不舒服,这个就说明气量狭小。气量狭小就说明正法还没融入你的心,就是这样的,说明你没有很好的运用正法的标志,我们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的时候,就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

“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那么就是说我们不要喜怒无常,然后这样经常去求名誉等等,不要轻易的表现出欢喜或者不悦的表情,以免伤害到自己的伙伴。有些时候我们凡夫人一点好事马上就很高兴,一点点的坏事马上就不高兴,所以经常喜怒无常,让其他旁边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一不注意你就不高兴了,所以说他就很容易伤害到其他的身边的人,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尽量的不要喜怒无常,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悦意的心态,这个时候自己也舒服,旁边的人也舒服。

“也不要因帮助他人或精进修行,而企盼得到别人的酬谢与赞叹”。就不要追求声誉,不要因为我帮助了其他人我就想要得到别人的酬劳,或者我现在修学很精进,修行精进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内心当中很盼望着有什么其他人来赞叹,哎呀,这个道友修行很精进,这个道友是个真正的修行者,实际上我们修行难道就是为了得到这句话吗?实际上真实的修行,它的这个结果远远超胜别人当面赞叹你一两句这样一种意义,所以实际上这些利益它都是非常非常小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利益了。但是有些时候修行者不注意的话,就会这样本末倒置,把这样一种修持善法,将要获得的具大的这样一种善根,巨大的佛果这个方面好像没什么兴趣,而很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非常在意别人赞叹的语言。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行为的话我们就应该注意,尽量要调整。

“我们就是应当像以上所说的那样,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以入定与出定的方式勤恳修炼两种菩提心的事业当中,使其能娴熟圆满到胸有成竹的程度”。以上讲了很多很多这样一种修心的要诀,整个大乘的修心的要诀在《修心七要》当中的的确确都是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在一边学习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获得很多的收获,那么对于听者来讲,相信大家也是获得很多收获,对讲者对我来讲,讲这次法也是得到了一些新的收获。因为以前上师面前也听过也讲过再次,但是每一次去看这个书的时候,每次去学这个书的时候都觉得这样一种法的的确确真正是调伏烦恼的一种很好的一种要诀,而且是做为大乘修行者来讲,很好的一种菩萨道的指南。所以像这样的话,真正是想把一生的法做为自己的依靠,本来这个颂词也不多,这个颂词原算不到二十个颂词,如果我们能够把它背诵,能够经常今天串一个颂词,明天观修一个颂词,慢慢这样串习,内心当中肯定会很快产生这样一种菩提心,因为的的确确当我们学完这些教言之后,就会被它的窍诀、义理所折服,我们得到了很大的震撼,就是真正殊胜的法义,真正的解脱的论典,它真正拥有了这个能力或者力量,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现在得到一些感动,还远远不够,就怕现在很感动,然后时间长了之后,这种感觉慢慢慢慢就消失了,和没有听差不多,这方面就很可惜了。所以说此处说应该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入定出定勤修两种菩提心的誓言当中,要让这样一种菩提心成熟到胸有成竹的程度,这个时候能够对治烦恼,能够让自己所有的修法都成为大乘道的资粮,让自己成为标准的菩萨,这个方面是真实?的。

那么以上窍诀讲完了,下面是个结文,结束语了。“将此盛五浊 ,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 ,乃传自金洲”。就说它的来历是什么,“将此”就能够把五浊恶世,“盛”就是炽盛的意思,能够把炽盛的五浊转为为菩提道的窍诀甘露藏,是传自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是金洲大师,是从他的地方辗转传到现在。所以说他的这个窍诀,能够把五浊恶世都转为菩提道的窍诀甘露藏,这个方面是非常殊胜的。

“在时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与见浊等五浊十分炽盛的时候,获得快乐的因缘少之又少,而来自人与非人的伤害等等的痛苦因缘却层出不穷”。那么这个五浊第一个是时浊,有些地方叫劫浊,那么这个时浊或者劫浊就是讲到了现在的时候,在世间当中,像刀兵劫、饥馑劫啊,很多很多的灾难层出不穷的时候,叫时浊或者是劫浊。然后是众生浊,这个众生浊是总说,命浊、烦恼浊和见浊是分说,众生浊就是整个众生,前面劫是器世间,然后众生浊是有情世间,整个有情世间的这样一种总总的痛苦、烦恼层出不穷,这个浊有污浊、有渣滓的意思,污浊、渣滓的意思,越到了这个时代,像这样一种渣滓、渣滓的心态呀,或者浑浊的心态越多,所以众生浊是总说,分说是命、烦恼和见。所以说命浊,众生的寿命越来越短,烦恼浊是众生的烦恼越来越强,见浊就是讲众生的邪见越来越深厚。这个五浊十分炽盛的时候,那么获得安乐的因缘就越来越少了,而来自人和非人的伤害、痛苦因缘层出不穷。人和人之间相互不信任,人和人之间的争论、伤害越来越多,其他的这些非人啊,恶魔等等,因为修善法的人少了,恶魔、非人的力量就越来越大,所以他们制造的这些麻烦也是层出不穷。还有外在的这些环境的因素,这些痛苦的因缘是越来越多。

“在恶缘集聚的时候,如果能将这些恶缘转为修心的助伴来进行修心,则无论有再多的违缘,也都能让自己的善心不断增长”。那么现在是处在这么多恶缘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掌握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这样方式,能够引导如是的修心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惧怕恶缘,恶缘再多也只能让自己的善心增长,这个修心的法要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关键是说不是转变外境,而是在转变心,当然如果我们能够转变外境是最好了。比如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外境一切都是圆满的,但是在当今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刹土当中,在娑婆世界当中,我们现在无有能力转变外境,那么在没有能力转变外境的时候,转变内心、转变我们的观念,调心就成了一个最好的方法。

“这种如同能将一切剧毒转为良药的甘露一般的、从金洲上师那里传下来的窍诀,实在是比其他的窍诀更为殊胜”。那么这个窍诀比如说能够把一切剧毒转为良药的甘露一样的窍诀,它是从金洲那个上师传下来的,所以这么好的修心窍诀是比一般的窍诀更加的殊胜。

“如果能通达这种修心方式,则所谓的“快乐源泉之城”,也就是指“修持修心之身”,因为自他在轮回与涅槃中的一切快乐,都是依此而产生的”。那么如果我们真实要行持的话,那就所谓快乐源泉之城,也就是现在我们修持修心法要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切快乐源泉的城池,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所以说我们依靠这样一种身体修行,就能够获得一切快乐,因为一切的轮回快乐,涅槃的快乐都是依靠修两种菩提心而获得的缘故。

“如果我们能让所有的行为都合而为一,令内心与正法相融,并依照修心教法进行修持,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究竟圆满自他二利”。所以我们要让所有的行为都成为调伏我执,生起他爱执的?方便,让内心和正法完全成为一味,依靠修心的教法来进行修持。那么相信通过这个缘起力,因为这个是一种因缘称为缘起,通过这样一种修心的缘起,以后绝对能够实现圆满的自他二利。

“由昔修业醒,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那么这是恰卡瓦格西他最后的一种造论的一种因缘。“由昔修业醒”,就是说以前修持大乘教法的宿业已经苏醒了。“自众”而且自己相续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信解,信解大乘,信解菩提心等等,以自己的很多信解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然后他自己求法过程当中能够轻视、能够不顾一切的痛苦,不顾一切的讥毁,在殊胜的上师的那个地方请教到了调伏我执的教法,现在这个教法已经请求到了,现在已经修持了,所以说“今死亦无憾”,即便是现在死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他就说非常满足,像这样的话非常欢喜的一种心态,他自己忍受了很多的痛苦,祈求到了调伏我执的教法,现在把调伏我执的教法,通过《修心七要》的方式,传下去了,他就觉得这个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是通过恰卡瓦尊者的一种发心和他的加持,我们自己现在也遇到了《修心七要》,这样一种殊胜的修心的法要,所以说我们也很欢喜,在得到这个法要的基础上,能够串习能够修持也一定能够调伏我执。

“因为往昔修习的宿业已经苏醒,便以自己的众多胜解信为因,在将重重苦难与讥讽诋毁弃置不顾的情况下,才请教到这些调服我执的教言。如今纵然是撒手归西,也毫无遗憾了”。就是我们在《大圆满前行》当中就有一段恰卡瓦格西他怎么样去求这样一种修心法要的过程,当时他遇到这个教法之前,他已经是精通了新教、密教教法的一种格西,他已经是一个大德了,那么有一次在他的朋友家里面,这个朋友枕头上面有一本书,他就看的时候这本书是《修心八颂》,朗日塘巴尊者写的《修心八颂》,其中就是第五颂后半句,那句颂词就是说:一切的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非常的震撼,他就觉得这个法和自己很相应,他就想去求这个法,但是去走的路上的时候,听说这个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他就只有去求另外一个夏日瓦格西,那么在遇到夏日瓦格西的时候,他在路上他把自己的衣服,这个披单铺在地上,请上师坐,他就说我对《修心八颂》这句话很相应,不知道上师有没有这个法的传承。上师说不管你对这个法相应还是不相应,这个不重要,关键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成佛的话,这个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想成佛就算了,如果你想成佛这个法就最重要,你觉得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反正你想成佛就必须要修这个法。他说我当然想成佛,那你如果是这样,你必须要住下来,住下来才能慢慢传给你这个法。后来恰卡瓦格西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年,中间经历了很多的痛苦,经历了很多的诋毁,经历了各式各样的磨难,最后相续当中圆满的调伏了我执,后来就是前面讲到的传记,他就是广传的因缘是他的兄弟偷听这个教法调伏了相续之后,他就把这个法广传了,也是写了这个《修心七要》,把他传承当中修心的要诀全部归摄在《修心七要》当中。的的确确他的得法的经历是很特殊的,法本身也是加持力非常大的一个大乘的核心。

“大自在瑜伽士恰卡瓦”就是颂词《修心七要》的作者,“恰卡瓦在修持内心方面的确是超凡入圣的,他将他众看得比自己还珍贵,在他的心目中,根本没有自私心的一席之地,(以上颂词,就是由他)宣讲出来的”。所以这个恰卡瓦他也是一个格西,也是一个大自在的瑜伽士,他在修持内心方面超凡入圣,在他的心目中完全只有众生的地位,没有他自己的地位,那么在这个西藏?当中,有一个故事也许大家看过。在西藏?当中也是讲过恰卡瓦格西,恰卡瓦格西他在圆寂之前,他是一直发愿自己要到地狱当中,自己要转到地狱当中去救度众生,因为地狱中是最苦的,那么当他在要临圆寂前,有一次他在给僧众讲课的时候,他突然就哭了,他让僧众一起向诸佛菩萨祈祷一件事情,他对僧众讲,本来我一直以来都发愿死了之后要到地狱去度化众生,但是现在这几天我连续做了几个梦,就预示着我要往生到净土当中去,这个净土的影像非常的清楚,而且是预示着我要往生净土,他就说和我的发愿就不一样,我们一起向诸佛菩萨祈祷,让这件事情不要发生,让什么事情不要发生呢?让我往生净土这个因缘、这个事情不要发生,让我到地狱当中度化众生的事情让它发生,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修行圆满的人他就这样的,他是到地狱当中去度化众生,他不是说其他去度化众生,本来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要想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干什么?那么如果是为了解救众生在极乐世界去获得一种度化众生的能力而去那是可以的,那么如果说去极乐世界去过好日子,那就不对了,那就相合于自私自利。恰卡瓦格西他就是这样的,他为了救度众生宁愿不往生,而且向佛祈祷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有这个故事另外一种版本,稍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恰卡瓦格西在圆寂之前,有一天他就突然告诉他的侍者,他说不好有一件事情要发生,我们要去祈祷要阻止这个事情发生,他和他的弟子马上陈设供品,他弟子就说什么事情,他说恒时以来我就想,在死的时候一定要观想把一切众生的罪业、痛苦变成黑球,融入到我的心中,我来代受众生的痛苦,但刚才我的境界当中出现了极乐世界,然后我居然产生了想要往生的念头,他说这个是对我不好的想法,然后马上要改变,马上要向佛祈请,要改变这种我要往生的念头,还是要保持以前那种,就是说在死的时候一定要把众生的罪业、痛苦变成黑球融入到我的心中。他为了自己看到极乐世界产生想往生的想法的时候自责,他就认为自己忘失了利益众生的心,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说的的确确这个故事看起来,在他的心中没有自私心的一部分,这个就是我们的榜样,真的是。现在我们在学习他的教言,他是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还没有,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要发愿总有一天通过修持这样一种教言,我们要达到像他这样一种伟大的、清净的这样一种利生意图。

下面颂词是是无著菩萨注释了作者,他的注释写完了,最后一个回向。

源自大恩扎巴法王处,

圆满所得耳传大宝藏,

以具信徒请而彰显力,

愿诸众生圆二菩提心!

他说我这个教言的来历,来源是哪里呢?是源自大恩扎巴法王,就是他主要上师所巴法王面前听了这个教言。“圆满所得耳传大宝藏”,那么得到了圆满的传承,这个耳传的《修心七要》的宝藏,然后“以具信徒”,具有信心的徒众再再请求而彰显这个耳传略释这个处世的力量、这个善根啊,“愿诸众生圆二菩提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圆满的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下面是后跋,“《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此文,是因胜乘瑜伽行者扎巴江村的一再请求,而由无著尊者在寂静圣地——额奇秋宗(水银法城)圆满撰著完毕”。那么这个注释是他一个弟子叫扎巴江村一个修行者,再再请求尊者写一部这样的论典。那么无著尊者我们就知道了他写了很多具有加持力的这样一种论典,比如说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行三十七颂》也是他老人家写的,还有这个地方的《修心七要》注释,还有《大乘庄严经论》注释等等。然后法王如意宝、麦彭仁波切之前的《入行论·善说海》他写的,法王如意宝曾经在讲课的时候再再提到,如果我们学习无著菩萨的论典,依靠他老人家殊胜的菩提心的力量,所有听闻他写论典的人,内心当中一定能够生起菩提心,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这次学习的注释就曾经是无著菩萨他写的,所以按照他老人家的愿力,只要我们听受过法义的人,以后就随着时间的长短,都能够在内心当中产生这个殊胜的菩提心,是这样的。所以说无著菩萨他是在水银法城,水银法应该在后藏萨迦寺附近的寺庙当中撰写完毕的。

以上我们就圆满的学习了《修心七要》,这个论典是很顺利也是很圆满,我自己也很高兴,很欢喜,听的人有些时候也在笑,可能也是很高兴吧。不管怎么样,这次我们很圆满的讲解了这个论典,下面我们就回向。这次将善根回向给高僧大德、殊胜的上师长久住世,回向佛法能够兴盛,回向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