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七要7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法师辅导第7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下面第七呢《修心之学处》,那么前面是誓言,现在是学处。那么前面讲过这个誓言呢,主要是从否定方面讲,学处主要是肯定方面要做的这些事情。

【诸瑜伽摄一】

那么这个瑜伽这两个字呢,本来这个瑜伽这个是梵文,印度语,这个瑜伽是一种相应,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但是这个地方的瑜伽呢,它是指这样一种种种的行为,日常当中的种种行为,所以种种行为摄于一个要点,那什么要点呢?就是利益众生,摄在利益众生的这个念头当中。

【我们还应当修学令修心之法不但不退失,而且要不断增长的方法。所谓“诸瑜伽归一”的意思,就是指修心者在修持包括饮食、穿衣等等在内的所有瑜伽中,都要以利益其他众生的念头摄持。】

那诸瑜伽归一呢,就是修行者,他在包括饮食的时候都要想,我这个饮食呢,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去享用这个饮食。那么穿衣呢,为了利益众生而穿衣。就是说我这个穿衣这个事情呢,它也是为利益众生而穿衣。所以有些时候这个饮食、穿衣它是属于一种无记的威仪,但是如果饮食、穿衣,你通过这样一种不好的心态的摄持,它就变成了恶法。如果变成用好的心态去摄持,就变成了善念。比如说我用了这个饮食,那么因为我要修持大乘的法要,所以说呢,我通过这个饮食的加强营养是菜的味道,更好的修持这个修行法要我来饮食,那么这个时候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良善的作意,这个饮食就变成了善法。那么如果说我吃饱喝足之后我去抢劫、杀人,这个时候这个饮食就变成了恶法。

所以说在这个之内的一切教法,都应该以利益有情这样的摄持,那么如果具体的这样一种做法呢,是在《华严经》中有一个菩萨净行品,菩萨净行品当中,他包括了关门的时候怎么想,开门的时候怎么想,排毒的时候怎么想,下脚的时候怎么想,穿衣怎么想,生活怎么想,吃饭怎么想,包括走路等,全部都包括在内,都有一种利益众生的想法。像这样就把这个所有菩萨的行为落实到了日常的行为当中,就和这个地方“诸瑜伽摄一”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有空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这个净行品当中的内容。

【遇违缘修一】

然后如果遇到违缘的时候呢也修持一个教法,也是修持利他,修持这样一种利他的菩提行。

【我们在修持修心教法之际,如果出现因罹患疾病、魔鬼障碍、他人憎恨以及自己的烦恼更为猖獗等等,而令自己不想继续修持修心教法的时候,就应当思维: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众生都在承受着与自己一样的灾难,从而对他们生起不可抑制的慈悲之心。】

所以有的时候呢,我们生病了,或者说遇到非人的干扰,或者其他的障碍了,或者自己的业障现前了,这个时候呢使自己不想修行了,想要从这个修心的教法中退失,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遇到这种修心的真正的违缘的时候呢就要想,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呢,还有很多人正忍受着或者感受着和自己一样的灾难,有些呢这个灾难还要严重,所以说这个时候呢,就对这些众生产生强烈的慈悲心。

【并进一步观想:但愿能将这些众生的所有灾难全部聚集在自己的相续……从而修持自他相换。】

那么这个让自己的这样一种善心更加增长的方法。当自己患病,或者当自己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然后想到众生的痛苦,把所有众生正在感受的痛苦通过呼吸的方式,通过四摄法的方式,自己来代受。然后在众生处在这个安乐的状态当中。通过这个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制止这样一种想要退失的心态。这也是一种学处。

然后下面讲了【初后行二事】

这个出就是早上,后来就是晚上,那当我们在早上起来的时候应该怎么想,晚上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就说初后行二事,这个二事,就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就当我们在早上发心起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奋发,晚上的时候呢,也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回向,来观察自己的修行。所以说出后应该这样去观想,这也是包括我们一天当中应该怎么样做的一种窍诀。

【在每天早上,我们应当以“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两种菩提心”的动机来带动所有的行为;】

就是早上是很重要的一个作意。这就醒来之后就想我今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离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要带着这种动机来做所有的修行和这样一种基于生活的行为,

【在白天,也要时时刻刻以这种正知正念来摄持;】

当早上发了这样一遍之后呢,在白天当中,在白天的这样过程当中,要经常意念你所发了这样的誓愿,以这种正念的摄持,

【晚上睡觉前,我们也应该对当天的行为加以反省,如果发现有违背菩提心的做法,就要狠揭猛批自己的过失,然后励力忏悔,】

那么晚上睡觉的时候,一般来讲呢,早上它是一种可以说发誓愿的时候。晚上它是一种归结归纳总结一天修行的时候。在晚上睡觉之前呢,按照《大圆满前行》的教法,我们应该坐下来,想一想今天白天的行为,对白天的行为我们加以反省。如果白天呢,我的心态和行为有违背菩提心的这样一种做法,就要忏悔,狠狠地批判自己,然后要猛烈忏悔,

【并且发誓:“今后一定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且说明天开始我一定不能够再做这样的违背菩提心的事情,要杜绝这样事情发生。【如果没有发现违背菩提心的做法,就应当在心中生起欢喜,】那么如果自己观察的时候呢?今天一天完全都处在着利众的。。。(没听清)的当中,没有发现有违背菩提心的这样发心和行为,这个时候呢,自己内心当中应该是一种欢喜心,这叫一种随喜。那么随喜分两种,一种叫自随喜,一种叫他随喜。自随喜,就是说自己对自己修持的善法很高兴,很欢喜。第二种呢,就是说对他人做的善法自己很高兴、随喜。实际上对自己做的善法的一种随喜,他是对自己修法的一种认可,既然这个修法是对的,那明天我还要继续做,是有这样一种目的,

【并且发愿“我今后仍然要像这样修持。”】

发愿了以后呢,我还是要向今天一样啊,在不违背两种菩提心的状态中修持这样一种利他的行为。

【二境皆应忍】

二境皆应忍这个也很重要,二境就是讲顺境出现的时候,要忍,逆境出现的时候,也要忍。平时我们讲的安忍,当我们听到安忍的时候都是在忍什么呢,忍不好的,忍违缘呢,忍别人的伤害,但是呢,在这个地方讲不单单是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下面请看它的内容是什么

【在眷属、财物等等十分圆满富足的时候,我们应当不骄不躁地将这一切了知为如幻,并尽可能地将其转化成利他的方便;】

那为什么我们在眷属财富圆满的时候呢,要安忍呢?因为一般来讲,一般的众生在方方面面都很富足的时候,很圆满的时候,很容易飘飘然,很容易在很快乐状态当中忘失了自己应该做的修持,因为就是说一般的一个好的一种修行的心态是什么呢?离开大喜大悲,比较平静的心态,它容易去忆念这样一种正法。如果自己非常高兴的时候,就在这个大喜当中,你就很容易就忘记了自己应该修持的法要,那么如果是处于一种很强的逆缘当中,拔不出来了,大悲当中呢,他也因为太过于悲伤的缘故,也没办法,没有心情去修法。很多时候比如说今天太高兴了,让你去打座,根本座不下来,心情很浮躁。但要说他太悲伤了,太气愤了,说你现在坐下打坐,他也根本坐不下来。所以说他一般那个常规的心态它是一种平常心,常规的心态就是说相对安静的心态啊,在这个相对安静的情况下也要去观想啊,你要去作意啊,这方面就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所以说呢,我们就说,当财务眷属一切都圆满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冷静,不要过于的骄横,过于的骄傲呢,它就会忘记自己的本心,他就忘记自己修行这件事情。

所以说我们说逆境大家都懂的,逆境要比较安忍,但是呢,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顺境发生的时候更要懂得安忍,不要因为过于圆满而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说当我们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呢,应该了知这一切都是幻化的,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一种幻象,所以像现在这样的话,就即便现在这个因缘和合了,产生这样一种显现,也不应该过于高兴,因为真正来讲的话,真正的非常应该值得高兴的啊,如果是自己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啊,自己获得了初地的果位了,像这样的话真的应该这个高兴,否则呢,我们在轮回当中暂时的遇到一点点的这个顺境,那从全局来考虑的话,那的确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就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程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当中,所以说今生当中就这么一段时间,什么都很圆满,真的从全局来考虑的时候呢,这完全不算什么,完全可以忽略的。但是呢,有的时候我就因为这一点点的这样一种安乐忘失了自己用来修的东西,这个才是一个最大的损失。所以说呢就教导我们再遇到这些偶尔在顺境时候的应该了知为如幻,尽可能呢把它转为利他的殊胜方便,

【在衰落颓丧到除了地上的流水以外,再也没有比自己的处境更加落魄潦倒的地步时,也要了知这一切也是如同幻觉,并毫不畏缩地观想由自己来领受其他众生的没落衰败。】

现在是第二个。前面是顺境隐忍,现在是逆境隐忍。逆境隐忍比如说当自己某一个时间段非常的衰败,那么衰败了什么程度呢,除了地上的水之外,没有比自己更衰败的,那么地上的水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讲把地上的水是处于最低的,他在地面上嘛,它是属于最低的这个层次了。那么实际上就是说我的这个衰败到什么程度,我就是比这个水高一点,在整个人当中,在人群当中没有比我更糟糕的,哎我是所有人当中最倒霉的一个,所以即便是到了这样一种除了水之外,自己就说最落魄的这样情况的时候,也应该知道这就是如梦如幻的,我们也应该想啊,实际上呢,在轮回当中这一切不如意呀、这些痛苦,轮回当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现在呢,就说是在修持佛法的时候,遇到这一切呢,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所以应该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化,它也是某种因缘和合之后的出现的一种显现而已。所以说他是幻化的,幻化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不实有,就好像在做梦的时候梦见被洪水冲走,做梦时梦见猛兽追击自己,实际上就是梦中的时候,它是一种幻觉,如果自己在梦中了知其实是一种幻化假立的时候,就不会感受痛苦了。所以说现在我们在遇到这些的时候呢,我们就想呢,实际上在修行正法过程当中啊,受这一点苦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按照《入行论》的说法,我们无始以来呢,曾经无数次的堕地狱堕恶鬼堕旁生,感受到的痛苦是没有办法描述的,但是呢,以前在遭受这些痛苦的时候,对自己的修行一点都没帮助,所以那些苦呢,相当于是白白的吃了这么多苦,但是对这个解脱没有一点帮助,现在呢,我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受苦,那么修行过程中受苦,如果是通过短暂的受苦,他就可以帮助我从彻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这一点,能够帮助我历练自己的内心,而能够帮助自己修持安忍,发起这样的菩提心。所以说一方面的幻觉,一方面可以经由这样一种显现来领受其他众生的没落,衰败,因为除了我之外呢,还有地狱的众生更衰败,饿鬼的众生,旁生的众生更衰败,所以说呢,我现在处于这种这种这个衰败的时候呢,就像前面讲了一讲,我要让这种衰败有意义。那么怎么样让这种衰败有意义,就是观想承受其他众生更大衰败,一切众生衰败,我一个人来承受,让其他众生远离这种衰败,这个修法就让我现在这种衰败有意义了,就变成了转为菩提道用的殊胜的修法。

这个《修心七要》讲了修心的七个要点,那么现在我们讲的是第七,宣讲的是学处。那么这个学处就是我们作为修行者来讲,必须要进行修持的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今天从这儿开始讲,从舍命护二事。

【舍命护二事】,

实际上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对待这些修心的修法,对待佛法,应该以舍命的决心来进行护持。一般来讲的话,在佛经当中有这样的讲法,一般人对于财产、对于财富是非常的耽著,但是如果说是为了身体的话可以舍弃财产。比如说我们得病了,得病之后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可以舍弃财产让身体健康。身体和生命比较起来的话,生命更重要,所以说为了保全生命可以牺牲部分的身体。生命和佛法比较起来的话,佛法更重要,所以说为了佛法可以舍弃生命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也讲舍命护二事。因为按照轮回的一种缘起来看,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解脱的话,还要继续的流转,每一世流转的时候都将要重新的生起一种命根,重新产生另外一道的身体,所以说生命可以说在轮回当中它是不间断的可以形成,所以我们说如果不解脱的话,一直会轮回。如果说是为了佛法可以舍弃生命的话,那么我们在轮回当中就可以说很有意义,从这样一种决心和誓言来看,就可以说你这个人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因为他有了一种誓死来修持佛法,舍命来护持修学的这样一种誓言的缘故。此处说“舍命护二事”,二事就是指两种誓言,总的誓言和分别的誓言。

【如果没有总的誓言,尤其是如果没有修心教法的誓言,今生来世就不可能得到快乐,因此我们应以生命来悍卫守护这两种誓言。】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必须要守护誓言,此处说一个总的誓言,什么是总的誓言?前面我们也曾经提到过,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和密乘戒律这个是总的誓言,尤其是一种分别的誓言,分别的誓言就是在修心七要当中的第六个要点,修心的誓言都叫做分别的誓言。所以说总的誓言是这样的,尤其是修心的教法誓言也要护持。如果没有护持,今生来世就不可能得到快乐,因为所谓守护的誓言,它是核心就是要让修行者断除恶业相续,断除恶分别念,来修持积极向上的殊胜的善法。所以说如果我们护持了誓言,就相当于护持了我们解脱的命根,如果没有护持誓言,就没有办法获得解脱。因为不护持誓言,造下罪业的缘故也不可能获得暂时轮回的快乐。所以说观察到这样一种必要,我们也应该以生命来悍卫守护这两种誓言。

【当学三种难】,

然后我们也要修学三种困难,三种困难下面也要讲,最初的时候认识烦恼很难,中间对治烦恼很困难,最后的时候斩断烦恼的相续这个是很困难的,但是虽然困难我们也要修学对治烦恼的殊胜的佛法。

【“在烦恼初生之际,首先能够认知是非常困难的”。】

就是说在烦恼初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认识到烦恼产生了,这个比较困难,如果说没有修行过佛法的人,在烦恼生起的时候认识这个是烦恼,这个是有一点难度的。修习过一段佛法的人,当粗大的烦恼生起的时候,容易认识,细微的烦恼就不太容易认识,粗大的烦恼比如自己发了很大的脾气,或者自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贪欲,这个方面就很容易认识自己是生烦恼了,但是还有比较微细的像我们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啊,还有一些嫉妒心、傲慢心,像这样一种烦恼我们就很难认知,所以我们说烦恼产生的时候,首先认识到烦恼这个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我们要对治烦恼的前提就首先要认识它,认识到烦恼产生了,才有一个对治的基础,那么如果产生了之后都没有认识到烦恼产生了,那么我们就谈不上进一步对治,所以一般而言,首先认识烦恼是很困难的。

【“中途制止、对治烦恼的过程,也是十分困难的”。】

就是说认识了烦恼之后我们要制止烦恼,然后要对治烦恼,因为烦恼产生之后,它有一种延续的过程。在《俱舍论》当中在定义有漏、无漏的时候,说烦恼产生之后继续的滋长,继续的延续,这个属于有漏,而如果烦恼产生之后,虽然产生了,但是它继续的去增长,这个是属于无漏。当然一般的凡夫人在烦恼产生的时候,让它不继续增长的力量很弱,一般来讲认识了法性,认识了心性的一些圣者,虽然有些时候相续当中还会产生这样的烦恼。我们这个地方讲的是小乘,小乘的圣者比如说到了资粮道,到了一果、二果的时候,有的时候还会产生这样的烦恼,但是在产生烦恼的时候,他马上就认识到这个烦恼,所以这个烦恼就不会在相续,不会再继续下去,所以我们说中途要对治烦恼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很困难呢?因为这个烦恼在我们相续当中它这个种子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它在我们相续当中盘踞了很长时间,力量很强大,所以我们虽然认识到烦恼产生了,但是要对治它,要真正把它斩断,这个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所以这个是很困难的。

【“最后断除烦恼的相续,就更是相当困难”。】

那么虽然暂时把烦恼压制住了,但是因为它的根还在,所以说它以后遇缘的时候有可能还会重新产生,所以说要真正彻底断根这个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应当为了能够在烦恼萌生之际便立刻察觉,中间以生起对治力而加以断除,最后令这些烦恼不再生起而精勤努力”。】

那么前面讲到了三种困难,那么这一段讲到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否则只是说困难,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对治,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因此这个地方讲了我们应该修学,力争做到烦恼初生的时候马上察觉。在《佛子行》当中也是这样讲的,那么这个烦恼初生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察觉到然后马上把它对治掉,否则如果它成了势力之后,再去断除就比较困难,因为这个烦恼刚刚生起来的时候,它的力量还不是那么强,所以说马上发觉,马上对治就可以有效果。比如说烦恼刚产生的时候,比如说产生一个嗔心的时候,马上就想我是一个修大乘的人,不应该对对方发这么大的脾气,这个烦恼刚生起来的时候力量不强,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一念正念,就可以马上的把它压制住,这个方面我们就要马上察觉。中间要生起对治力来断除,昨天我们讲了如果贪欲心强呢,他有他的不净观的修法,然后如果嗔恚心强呢,有慈悲观的修法等等,所以说我们就使用平时掌握的教法予以断除。当我们有的时候在对治烦恼的时候也有这个经验,什么经验呢?认识到烦恼产生了,觉得这个不对,然后就开始思维自己学习到的教法,有的时候思维通过厌离心对治也不行,通过菩提心对治也不行,通过密法的对治也不行,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并不是说法不起作用,并不是说法没有力量,是自己对这个法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平时的时候串习的比较少。所以平时的时候串习的比较少,它的力量就比较薄弱,因此说当要开始使用它去真正断烦恼的时候,就往往觉得力不从心。一部分人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他就会产生一种邪见,产生什么邪见呢?他就觉得佛法没有力量,或者学了这么多教法没有力量,他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是因为自己平时没有串习导致的这样一种后果,那么就把这样一种过错归疚于上师善知识,归疚于佛法,从而对教法心生邪见,或者说停止对教法的修习,那么这个是不应该的,这个是不正确的。所以说很多大德就讲,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努力的去准备去反复去修习,反复去串习这个教法,当我们平时在不产生烦恼的时候多的串习,力争在相续当中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觉受的话,当我们烦恼产生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对治。如果平时一点都不修,然后到了生烦恼的时候才想起有一个这样一种法可以对治,那个时候再去对治,那这个法就显得没有力量,因为前面我们再再讲过这个烦恼它的力量很强,原因就是说我们无始以来,它都在我们相续当中不断的串习,不断的串习,通过无始以来的串习,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而这个对治不管是菩提心也好还是空性见也好,这种对治针对于我们的相续来讲还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前没有串习过的,现在这一世刚刚开始串习。所以说一个新生事物的力量,虽然它属于一个很殊胜的善法,但必定是刚刚接触到,还没有真正串习,力量还不大,所以说我们想要用这种刚刚学到的一个新生事物的本体去对治一个我们相续当中盘踞了无始以来的这样一种烦恼,所以说二者的力量不对等。意思说我们想要一下子通过佛法对治烦恼当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只是自己串习的不够,如果我们反复去串习,平时的时候反复去串习,它的力量逐渐加强之后,这个烦恼就慢慢慢慢就不再有力量了。所以我们在生起断烦恼的对治力的时候,这个要点还是应该了解的。“最后令这些烦恼不再生起而精勤努力”,所以说我们一次性成功对治之后,以后还要通过这个方法来精进。所以说我们前面讲了,也许这一次成功断除了,但是因为烦恼的种子还在,烦恼的根还在,所以它还会再再产生,那么随着以后我们也要精进性的,持之以恒的不断的修炼这样一种法义,让每一次烦恼产生的时候都会成功断除,就是这样的。还有一个断烦恼,我们大概就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从属于这种压制形,压制形就是当烦恼产生的时候我们去思维戒律呀,或者思维其他善法把烦恼压住,让它这一次不再延续,通过压制的方式断除的。第二种方式是从根本上铲除,真正要把烦恼种子从根本上铲除的话,那就必须要空性的正见,只有当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了空性正见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灭除烦恼障,灭除所知障的种子。所以这个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如果自己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对空性的教法一定要下苦功夫去学习,去修持。

【取三主要因】。

下面讲修法过程当中三个主要因,必须要去取受。

【“修法的主因包括:第一是要能够遇到具德的上师、善知识;第二是要让自己的心能够具有胜任的力量,以便自己能进一步如法地修行;第三是要聚集一切修行所需的顺缘”。】

那么这个就是三个主要的因,第一个主要的因,因为一切的我们功德的产生,一切的佛法的生起都依赖于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佛法虽然很殊胜,但是如果没有善知识讲解的话,那么我们没有办法了知佛经和论典的究竟意义。就是说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去看,我们也可以去读,但是这段经文到底它说了正确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善知识指点的话,指引的话,我们就只有凭着自己的分别念去揣测,如果凭着自己的分别念去揣测,有可能就随着自己的分别念去,没有正确的理解佛经的意思。如果没有办法正确的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不掌握正确的修法,又如何调伏自己的烦恼呢?所以说这个时候依止一位真正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很重要。真正的一种具有功德的上师善知识他有很多条件,《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讲十个条件,在《前行》当中讲了若干条件,但是真正归纳起来的时候,有些地方就是说这个上师善知识必须要具有菩提心,那么如果有了菩提心,他就可以真正的利益弟子。当然这个菩提心它可以细分,从两个方面来具足,第一就是大悲,他真心诚意的想要利益弟子,这种悲心一定要有,第二就是智慧,什么智慧呢?他对于大乘的教义真实能够正确的掌握,能够正确的传讲,所以依止一个有悲心也有大乘智慧的这样的上师,就能够让我们弟子相续当中真正的得到法义,这个是相当重要的。第二是自己方面的,自己的心能够具有胜任的力量,我们的心有胜任力,什么叫胜任呢?就是我们的心有一种堪能,对于这样一种修心的教法有很大的欢喜心,对修心的教法欢喜心很大,第二他能够持之以恒的,能够有一种持之以恒的修行的决心。还有一个是如果遇到这些违缘,遇到烦恼的时候,有能够战胜的这种誓言,所以说要让我们的心具有胜任的力量。怎么样让我们的心有胜任的力量,这个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串修,这个时候让自己的心逐渐逐渐成熟。所以说很多有些修行人他掌握教法的速度很快,然后串习教法生起觉受的速度很快,有些修行人就慢一点,这个主要来自于根。有些利根者他就快,钝根者就慢,但是一般而言,这个利根者他也是通过很多生世的串习逐渐逐渐的变成那样的。所以我们现在想要变成利根的,也是必须要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的去串习法义,力争在比较快的时间当中转根。在佛法当中有一种转根的说法,转根就是转钝根为利根,通过不断的串习,积累资粮或者说清净罪障,祈祷上师等等,通过这个方法让自己的心逐渐逐渐的有力量,转变自己的钝根而变成利根,这个是第二个问题。第三是要积聚一切修行所需的顺缘,当然修行所需的顺缘比如说要有时间,如果自己完全一点自由都没有,那就没有办法修行了,所以说必要的这样一种修行,自己属于自己修行的时间这个必须要有,比如说听法的时间,比如说思维佛法的时间,或者观修佛法的时间,这个时间必须要有。第二个是要有适当的衣食,衣服啊,食物这些必须要有,第三个就是法本啊,法器啊这些东西。所以说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了就可以顺利的修学佛法,所以这个是三主要因。那么我们要观察这三个主要因我们到底具足还是不具足,那么如果具足应该高兴,不具足下面来有对治方法。

下面讲,

【“如果这三个主因自己都能具足就应当心生欢喜,并且愿其他众生也能具足这三个主因”。】

那么现在我们看第一个主因我们可能都有了,遇到了殊胜的大恩上师,慈悲的摄授了我们,然后给我们讲法,我们可以通过看光盘或者在上师的座下亲自听闻等等,这个方面有殊胜的上师,我们的上师悲心啊、殊胜的智慧啊这个没有讲,像这样上师的法相完全是一个合格的殊胜上师善知识,这个第一条可能是具足的。那么第三条呢,绝大多数都具足,第三条就是说必要的顺缘,必要的顺缘很多多多少少都具足一点,关键要看第二条,第二条我们的心有没有一种能够胜任修心的力量,这个看这个,这个有些可能具足了,有些还并不一定完全具足,所以有些对这个修心的教法,听了《修心七要》之后很高兴很欢喜,就有了一种想要一生依止,想要一生修学的一种欢喜心,就说明这个条件可以说是具足了。还有一个我们一直要修下去,或者说遇到困难挫折,不轻易放弃的这样一种决心,如果有了这样一种胜任的力量,三个条件都具足了,如果三个条件不具足我们就要发愿,还需要积累资粮,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迅速的具足这三个条件。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果我们已经具足了之后,应该心生欢喜,而且真诚的发愿,祈愿其他的一切众生也都能够具足这三个主因。

【如果自己不具足三个主因,就应当观想“在这个世界上像我一样因不具足这三个主因,而不能修持圣法的众生实在是太多了!并进而对他们生起强烈的大悲心”。】

在观想暇满人身的这个修法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整个世界当中人身很少,在整个人身当中真实趣入佛门的很少,真实趣入佛门的人当中真正对于修心调伏烦恼想要真正修行的人更少。所以说我们说从这样一种观想,一步一步下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在整个世界当中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都是不具足三个主因的,所以说我们就对于不具足三个主因的一切众生生起强烈的大悲心,因为不具足这三个主因就意味着基本上断绝了解脱道了,所以说如果说断绝了解脱道那么这个众生就还要继续的在轮回中流转感受强烈的痛苦,所以说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不由自主的对这个众生产生强烈的大悲,这个是初步观想。

然后下面是进一步观想,

【“并进一步真诚地观想:但愿他们不具备三主因的过患全部能成熟在我自己的身上,使他们都能具足三种主因”。】

前面对这些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然后自己进一步真诚的观想,愿这一切不具足主因的这些过失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具足,然后我来具足他们不具这样一种主因的这样一种过患,然后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具足三主因,让一切众生都能够顺利的修持佛法。我们就知道了这种观想主要是让我们的心量成熟,让我们的心能够成熟一种殊胜的观想的这样的一种方便,那么实际上我们说能不能够通过这种观想,真正我们观想完之后其他众生就真正具足了三主因呢?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既然不可能为什么我们还要观想呢?这个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心胸扩大,来成熟我们的心的一种观想,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这样想,我们的心量就大,心量越大,就越具足菩提道的这样一种基础,所以说如果这个心越猛烈,那么成就佛果的速度就越快。所以我们说虽然有些时候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度化一切众生等等等等,这方面我们真正稍微仔细观察一下,这方面很多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即便不能实现,菩萨还要做,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打破这种狭隘的心胸,完全的打破自私自利的作意,完全的成熟平等广大的一种大悲菩提心。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

我们要修持三种不失坏,然后要成就三种不离的功德。

【“因为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决于对上师的虔诚与恭敬,所以,我们决不能让信仰恭敬上师的心念退失”;】

第一个就是说第一个不失坏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不能够失坏不能退失。为什么我们对于上师的信心恭敬心不能够失坏呢?因为大乘所有功德完全取决于对上师的虔诚与恭敬,第一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傲慢,我们就不能够真心诚意的向上师去学习这样大乘的教法,第二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傲慢,我们就不愿意向上师祈祷,那么如果我们不向上师祈祷的话,我们就不能得到上师的这种额外的加持,所以说我们从学法的时候和修法得加持的角度,对上师都必须要有虔诚心和恭敬心。在佛法当中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功德,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很虔诚很恭敬,那么我们最初的时候就愿意向上师求法,然后如果很虔诚很恭敬,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真正很愿意向上师祈祷。所以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修法的时候也会经常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想要得到上师的加持,两个条件,第一个我们要相信上师有加持的能力,第二我们真正愿意得到上师的加持,这些都是来自于虔诚心恭敬心。所以说不单单是说我们要向上师求法,而且我们在修法过程当中还要祈祷上师,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来遣除我们修道的障碍,让自心产生殊胜的证悟。所以说这个对上师的恭敬心和这样一种信愿心绝对不能够退失的。

【“又因为修心教法是大乘教法的心髓,所以,我们绝不能让欣然修习修心教法的欢喜心退失”;】

那么第二个不失坏第二个不退失,就是让我们对于修行教法的欢喜心不能够退失,因为这个修心教法是整个大乘教法的精华,大乘教法它就是两种菩提心,所以说修心教法就是修持两种菩提心的殊胜教法。那么如果我们让心来修习修心教法的欢喜心退失了,就意味着从整个大乘的精华修法当中退失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修持大乘,所以说即便是我们还没有真正从整个大乘当中退失,但是也只是徒具虚名而已,就像一个人他失去了命根之后,他就是没了命根了,他只能叫尸体,虽然这个人看起来眼睛、耳朵、鼻子、手脚都俱全,但是因为他的命根没有了,所以说他只能叫尸体了。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失去了对修心法要的欢喜心,这个主要的命根如果没有了,虽然我们表面上还在和大乘的修行者在一起念诵,一起在做这些大乘的仪轨,但实际上和尸体一样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

【“对于大小乘包括极其细微的学处在内的所有学处,我们都要严加守护,不令退失”。】

第三个不要失坏就是对于小乘、大乘,包括很细微的学处在内,都要尽力的严加守护,不要让其退失。因为这些学处,这些细微的学处都是防恶止非的这样一种殊胜的必要的修法,如果我们恭敬学处,我们就能够因为恭敬学处的缘故遮止很多非法,如果我们轻视学处,就很自然的就会违犯很多的过失。佛陀在戒律当中也是这样讲,实际上我们做为修学者来讲,不管我们能不能够守得住这些戒律、这些学处,但是每个人都需要对戒律有种恭敬心,即便有的时候我们烦恼现前也好,或者某种外缘现前的时候没有办法守住某种戒律,但是我们也要有惭愧心,这个惭愧心来自于哪里呢?这个惭愧心就来自于对于戒律的恭敬,佛陀讲过如果这个修行者他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违背了戒律,如果当时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强烈的惭愧心的话,那么虽然他违背了戒律但是他的罪业就轻微,那么如果说他在犯戒律的时候没有惭愧心,或者一种非常随便的心态,像这样的话就认为戒律不重要或者说是随随便便的心态去违背戒律的话,他这个过失就非常的重,而且现在因为在末法时代,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很粗重,所以说真正很难以完完全全的把这些细微的戒律呀,包括细微微小的戒律在内都思考的很清楚,都守得很清净,所以说如果我们没办法守护这些很细微的学处的时候,我们要想到这个是佛制定的戒律,然后我现在不能够守护,真是非常的惭愧。有这种惭愧心,他虽然违背了戒律,但是他的过失也不会特别的重,佛陀也是这样讲过的。所以说我们要尽量的守护包括细微学处以上的所有学处,这个就是修三无失坏的?。

那么下面就是讲成就三无离。

【“我们还要分分秒秒不离开身、口、意三门的善业”。】

身的善业包括顶礼,包括供养啊,转绕啊等等,这些在内的善业。口的善业比如说念经啊,诵咒啊,念佛啊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口业。意业呢观修世俗菩提心,观修胜义菩提心,观修出离心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意的善业。所以说我们要尽量的分分秒秒不离开身、语、意的善业。

【于境修无偏 遍且深修习】。

这个就要求我们在修法的时候,第一要无偏袒,于境修无偏,就对一切外境不管是有情、世间、器世间,不要偏袒。第二是周遍,对一切的分别念都应该修持。第三深修习,就是他的力度要很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下面注释当中就清楚的解释了,

【“对于外境的众生以及非众生的器世间,我们都要毫无偏颇、一视同仁地以修心法门应对”。】

首先我们说对众生都不用讲,因为在这个论典当中再再讲到了对众生都要以慈悲心来进行观待,那么此处讲到了对器世间怎么样以修心法门来应对呢?因为对有情要慈悲嘛,因为有情他具有心识,他有苦乐的感受,所以我们对他们慈悲这个好像是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器世界它是无情,它是没有心识的,那么我们对它慈悲观待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实际上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比如说有些时候雨下得很大,连续很多天下雨,自己的房子漏雨了,这个时候就怨天尤人,就觉得老天爷对自己不公,开始发脾气,像以前的时候,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以前的时候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电视机的质量不好,演电视的时候老是看不清楚,就砸电视拼命的去敲,像这样的话就对电视有一种嗔心一样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有的时候汽车开不动了就使劲的去踢这个汽车,好像对它的这个脾气很大。这些就属于对这些无情物发脾气,虽然对无情物发脾气它的过失不像对有情发脾气那么大,因为在罪业当中对境这一支他不是真正去嗔恨,但是关键在于你的心。当我们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产生了嗔恚了,不管是对有情产生了嗔恚还是对无情产生了嗔恚,这个是你的心产生了嗔恚了,所以这个时候是应该遮止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之下。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乃至于对烧焦的木头都不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嗔恚,因为对烧焦的木炭,好像对它嗔恚了,对它也没有什么损害,但关键是当你对它产生嗔恚的时候,这种嗔恚心是你相续当中的嗔恚心,这种嗔恚心是一种自性的罪业,是一种自性罪,所以只要是你有了这种嗔恚心,你就有了这个过失。所以现在自己是修持这样一种慈悲,慈悲观的这样一种修行者,所以内心当中如果对于器世间的这些物体产生了嗔恚心的话,也是要予以遮止的。

【“对于内心所出现的一切,都应当以修心来涵盖”。】

这句话讲的是颂词当中的“遍且深修习”当中的“遍”,什么叫“遍”呢?“遍”的意思就是讲对于内心所出现的一切,出现的一切的这样一种念头,好的念头也好,不好的念头也好,内心当中所出现的一切念头,内心当中所出现的一切的境像,都应该以修心的教法来涵盖,都应该以修心的教法把这些所有的念头一切都转为道用,转为菩提道用,这个叫“遍”的意思。

然后下面讲深修习的意思,

【“并且不能仅仅将这些停留在口头上、言词中,而是要深入彻底地将其融入心坎深处”。】

那么当我们学习了教法之后,我们不能够说字面上我理解了,或者口头上我能够说了,是不是这个修法就已经圆满了呢?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口头上能够说一下,能够重复一下这个不是自己修行成功的标志,而是要把这个教义彻底地融入到自己的心中去修行,所以这个叫做遍且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教法反复的去观修,让它融入到自己的心坎深处,让它变成自己心的自性,这个是很重要的。

【于厉境恒修】。

厉境这个“厉”就是严厉的意思,就是严厉的对境,对于严厉的对境尤其应该恒时的修习。

那么下面就讲了几种严厉的对境,

【“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势均力敌的同伴、自己未曾加害对方,而对方却来伤害自己的以及因业力牵引而让自己打心眼里讨厌的众生等很难让自己生起慈悲心的对象,我们更应当特别地修习慈悲心”。】

那么第一个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方面很容易缘对方产生这样一种烦恼,因为他是属于一种竞争的关系,如果我胜了我就得到更多的利益,那么如果对方胜了呢,我就是失败。所以说竞争对手之间的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强烈的,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当中都会出现竞争对手,所以说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本来按照世间这样的想法,当然是要彻底的打压对方,如果不把对方打倒的话,自己是无法获得胜利。但此处就要把对方做为一个严厉的对境来专门特别的修习慈悲心,对于对方要更加额外的对他产生慈悲的意乐,如果能够对这样一种对境都能够慈悲相向、慈悲相待的话,那么自己对于其他的这样一种众生就更加容易产生慈悲了。为什么我们说竞争对手他是属于一种严厉的对境呢?因为这个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我们在世间当中有很多事情,有一些是直接关系到自己利益的,有些是和自己的利益不直接相关的,那么如果没有和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的,有的时候我们就对这些人看法相对来讲就比较宽松一点,他可以和自己说几句话,怎么样对自己不恭敬这个可以忍受。但是竞争对手不一样,他直接和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很多时候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很多人他下手是不容情的,所以说我们这个时候对于和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的竞争对手要特殊的、特别的对他修持慈悲心,这个地方势均力敌的同伴是这样的。还有是我明明没有加害对方,对方却主动伤害自己的这种情况,那么如果我伤害了对方,别人再来报复我,这个时候我们理亏,为什么我们理亏呢?因为我必定是首先伤害了对方,所以现在对方伤害我,我觉得是一种报应,应该有的。但是下面这种情况,就是说我明明没有招惹对方,但是对方直接来伤害我,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想不通,你凭什么这样打我,凭什么来伤害我,就让对方说清楚。所以我们说如果遇到了对方平白无故的来伤害自己的时候,对对方要特别的修习慈悲心。还有更严重的一个问题,什么更严重的问题呢?就是平时自己对对方特别好,经常的帮助对方,对方有困难的时候自己经常帮助,他如果自己悲伤的时候自己经常安慰他,经常关注对方的人,突然有一天他来伤害我,这个是一般人更受不了的,恩将仇报这种情况。那么遇到恩将仇报这种情况时候呢这个也是属于严厉的对境,所以要对这样的一种有情特别的修习慈悲心,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所以说这些都属于严厉对境,要对他们特别的修持。如果我们在修心的时候连这一坎都迈不过去,连这些对境我们都能够修慈悲心,那其他的就更容易修习慈悲心了,对其他的众生更加能够容易慈悲相向。

然后下面还有严厉对境,

【“对于上师以及父母等严厉对境,我们更是要断绝那种伤害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上师是给我们传授大乘教法的一种殊胜善知识,他是一个严厉的对境,所以说在佛法当中,在显教比如说《华严经》当中有九种心,对上师的九种心,九种意乐,比如说尤如孝子的心啊,尤如犬一样的心啊等等,就是说要对上师特别的恭敬。密宗当中对金刚上师更加严格了,严格到什么程度?严格到连上师的影子都不能够踩,严格到这样程度,这个只是个例子,还有其他很多很多这样一种,因为上师的确是很严厉的对境,在密宗当中说上师是三世诸佛的化现,所以说我们对佛那是怎样的恭敬啊?三世诸佛的化现,是需要相当恭敬,所以说如果我们对上师有不好的想法,不好的行为,那是非常严重的。在所有的密乘戒当中,虽然我们说有十四条根本戒等等,但是这十四条根本戒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自己的金刚上师然后产生邪见啊,诽谤啊打击啊等等,这是最严重的,所以说像这样我们要严格的断除对上师的不好的想法和行为。然后父母也是严厉对境,因为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父母对我们有生养恩,就是有生育我们的恩德,养育我们的恩德,所以现在我们能够修学佛法,完全是来自于父母的恩德,因此我们说父母的对境很严重,我们从哪个方面说他严重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五无间罪,五无间罪当中有两条就是和父母有关的,杀父亲杀母亲,把父亲和母亲杀死,他就会造这个五无间罪,所以我们说天下这么多杀生的情况,单单说杀父母是五无间罪,死了之后没有中阴,直接堕无间地狱,这样的情况。所以他这个杀父母的无间罪就和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像这样一种罪业平等了,我们就知道父母这样一种对境的确是很严厉的对境,所以说不要说把他们杀死了,平时对父母不孝顺,经常顶撞啊,经常偷盗父母的财物啊,像这样的话也是很严重的过失,他这种偷盗比一般的偷盗罪业要严重,如果顶撞的话比其余的顶撞过失要严重,因为他就是一个很严厉的对境,他的对境很严厉,所以我们稍微做一点点的错事,他的罪过翻倍的。那么反过来讲,如果对父母孝顺,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啊,这个功德也很大。最大的功德就是能够引导父母进入佛门,引导父母学习佛法,这个做为一个子女来讲,就真正能够报答父母最大一种孝心,所以我们对于厉境要恒时修习这样一种不伤害的慈悲心。

【不依赖他缘】。

不依赖他缘我们说尽量的修行的时候要在内心当中自主的具足修道的一种力量,尽量多的不依靠他缘。

什么意思呢?下面讲,

【“我们不需要观待拥有衣食等等资具,无有人与非人的伤害,以及身体健康等等顺缘的具备”。】

那么这个我们首先要讲一讲,有些时候有些人他修行,如果他的衣食等都很充足的话,他就可以修,那么如果他的身体很健康他就可以修,如果他没有人和非人和伤害他就可以修,这个时候他可以修行。但是如果反过来,一旦缺少了衣食,他就停止了,那么如果有人和非人的伤害的时候他就停止了,如果身体不健康的时候他就停止了。这个时候他的修行是观待严重依赖这样一种其余的外缘,如果我们严重依赖于其他外缘,想想看我们处在娑婆世界当中,不可能不遇到这些恶缘,所以说我们只是纯粹或者过多的依赖这些外缘的话,我们的修行就很难持续,这个颂词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完全断绝了衣食等顺缘,因为刚刚前面讲了三个主要因的时候,第三个就是讲我们要有一些修行的助缘嘛,这些资具等等都需要有,那么这个时候有不需要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讲它有一个前提,有些时候我们修行过于依赖于外缘,如果一切的外缘都好那自己就修行,外缘一旦稍微有波动,马上就停止了,这个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说不管是外面的顺缘具不具备,我们都要以内心修持这样一种菩提心的这样一种决心它是不能扔掉。

【“在这些顺缘不具足时,我们就要以两种菩提心而将这种不具足转为道用”。】

那么当然这种不具足不是说完全不具足,比如说你这个衣食完全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不行,所以说佛陀讲法的时候,都要首先让听法者远离很大的痛苦,很强烈的痛苦,如果听法者的痛苦很强烈,那是没办法听法的,所以说如果佛陀去地狱当中去给地狱的众生讲法,地狱的众生正处于极其痛苦的状态的时候,那是绝对听不进去的,因为他的心识被痛苦折磨的已经崩溃的边缘了,所以再好的法也听不进去,所以假如佛陀要给这些地狱众生讲法,他都要首先放光啊,加持,让他的痛苦缓熄下来,之后再给他讲法,这个时候就有效果了。所以我们说这个地方不观待衣食,不是说完全没有衣食了,一个欲界的众生完全没有衣食,他是绝对不可能有这样修行的心的,这个方面就是说假如说中间偶尔衣食不具足的时候,也不要停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即便这些因缘偶尔不具足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这些不具足转为道用。

【今当修主要】。

在这个科判之下,下面也讲了很多殊胜的内容,我们要好好的去观待。本来《修心七要》当中都很好,全都是很好的那种,但是有些尤其对我们来讲,尤其相应的这些颂词,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主要的。

【“从无始以来,我们以业力所得到的所有身体都没有丝毫价值,为了让今生今世能活得有意义,就需要修持一个主要法门”。】

那么首先讲到了无始以来我们都得到过很多的身体,但是这些基本上通过业力所成的身体,我们没有运用过,没有使用过它,没有利用过它,所以说每一世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要不然就是庸庸碌碌的过一生,要不然就是得到身体之后造很多的罪业,以造强大的罪业而收场,最后之后堕地狱的这样的情况。所以说真正严格意义上来讲,基本上得到身体之后没有用这个身体去做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修行,那么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必定是听闻圣法,所以说为了让今生今世活得有意义,为了让暇满的人身有价值,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修持一个主要的法门。

下面就通过对比来推出什么是主要,下面这一段就是讲它的主要的内容了。

【“与现世的利益相比,正法是主要的”;】

这里面就把现世的利益和正法的利益放在一起观察,现在我们在世间当中都有对现世利益的追求,但是我们真正要观察和追求现世的相比,正法的利益更重要。所以首先一个现实的利益和正法的利益相比较的时候,正法是主要的,所以说我要选择正法,那么这个是主要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为了修正法,现世的利益一点都不要全部抛弃了,这个就是有点不现实了,因为必定我们身为欲界众生,或者现在大多数的身为俗人,身为俗家弟子,他还有很多的事情,家庭事情还有很多家庭责任,这些方面还要去履行的。但是我们说做这些事情不能因为这些事情而耽误了正法的修持,我们应该进行一个主要次要的这样一种分配,所以说在主要、次要当中正法是主要,现世的利益是次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这样一种心,以前我们的心有些道友可能是现世的利益是主要的,在有一点时间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才稍微的修持一点正法,所以正法就变到次要位置,正法就变成一种娱乐的方式了。像这样的话就不对了,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正法放在主要,然后现世的利益放在次要,该做的还要做,但是我们要想无论如何都要把正法放在主要位置上。

正法为主,正法有两种,又怎么样去比较呢?

【“而在讲法与修法二者当中,修法又是最主要的;”】

所以它是一环扣一环,前面通过对比选出了正法主要,那么在正法当中有两类,一类是讲法,一类是修法,那么在讲法和修法二者当中修法又是最主要的。讲法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它是次要的重要,真正主要的重要的一点是修法,因为只有通过修法才能够调伏相续,只有通过修法才能够获得正法的利益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讲法和修法二者当中应该选择修法。

那么下面以修法为基础,都是修法,那么我们再开始比较,

【“而与其他的修法相比,修菩提心又是最主要的;”】

那么这个需要修的法有很多,我们怎么样树立或者说是了知一个主次的关系呢?和其他的法相比,菩提心的法最重要。比如说修其他的不净观也好,或者修其他的出离心也好等等,和修这些法相比菩提心的法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空性的法可以包括在菩提心当中,因为它是胜义菩提心。所以我们说愿行菩提心还有空性,这个菩提心的修法又是大乘精髓的缘故最主要,其他的法也主要,但是把它放在次要位置,也需要修,而且很多地方说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有这样讲的,所以说修菩提心的法是最主要的。

那么同样是修菩提心,在菩提心当中以怎么样去选择主次呢?

【“在修菩提心方面,与依靠教理进行修持相比,依靠上师口诀而潜心修持又是最主要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依靠佛在经典当中大量的讲解菩提心的这个教证,《入行论》等等这些教证进行修持,还有一些比较短小的口诀,那么这二者比较起来依靠上师的口诀修持最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并不是说佛经典、这些大论典没有作用,而是说佛的经典、大论典它的内容非常的多,一般的众生以他的智慧没有办法在这里面汲取出精要。到底从哪个地方去着手?一般人的智慧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说上师的口诀就相当于把所有经典、论典当中的精华通过上师的智慧把它选定了,拿出来讲,讲了之后,我们修的时候就根据上师的口诀去修,当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这些广大的教理都是需要去学习的,那么学习对它的原理、对它的修法方方面面有所了知之后,真正要开始实践的时候,就按照上师的窍诀进行观修,比如说《修心七要》,这个就是一种窍诀性的讲解,所以说我们按照这个窍诀性的讲解如果去修持的话,就能够很快的得到最殊胜的利益。因为前面我们再再讲这个问题,佛经、论典它的这样一种文字,它的义理浩如烟海,在这么多的法当中,我们一个凡夫人的智慧在这个里面,在浩如烟海的教法当中要去理出一个头绪,要去理出一个重点,要去理出一个适合自己行持的要诀,这个的的确确很困难,那么这个依靠上师的智慧,因为上师通达一切教法,通过上师的智慧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不如找出重点,找出适合我们修法的口诀,然后直接传给我们,我们再去观修,这个就省去了很多很多麻烦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同样是口诀的修持,那么下面又分主次,

【“而与其他修行的威仪行为相比,坐在卧榻之上进行修习又是最主要的”;】

同样是潜心修持上师的口诀,那么也有两种修学的方式。其他修行就是说边走路边修,边谈话边修,像这样属于散心位的修持,又叫做其他修行方式。那么和这个相比,坐在卧榻之上,卧榻我们知道这个就是床,那么为什么说坐在卧榻之上修行?去过西藏的人他就知道,在西藏那些修行者的房子里面,他的床就是他修行的地方,因为他就是一个小房子,他没有一个单独的打坐的凳子啊其他的东西他没有,所以他睡觉也是在这个床上,看书也是在这个床上,然后打坐也是在这个床上,所以这个地方就说卧榻,卧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坐在佛堂里面,坐在蒲团上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说边走边修和专门坐在蒲团上进行修持哪个重要呢?坐在床榻上、坐在蒲团上专心专意的去修持最重要,专门有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去观修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散乱的修,他虽然也有效果,但是他的心属于散乱状态,处于散乱状态他的心不专注,所以有的时候就很难于契合修行的要点,而自己坐在蒲团上把其他的事情都屏蔽了,专心的观修这个法义,注意力高度集中,然后很容易发现修习的深层的意思,也很容易让法和心相应,所以说修行的时候坐在座位上去专门观修是最重要的。

然后专门观修下面要分了,

【“与舍弃外境相比,依靠对治法又是最主要的”。】

那么说观修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是远离外境,舍弃外境,一种是依靠对治法,实际上他应该依靠对治法来修。舍弃外境有些时候有些烦恼是依靠外境而产生,有些烦恼是从习气而产生,那么这两种烦恼生起如果单单是依靠外境,比如说我今天走出去,看到一个特殊的外境,然后我因为这个外境的缘故我产生了烦恼,这个就容易对治。为什么呢?因为你远离这种外境就够了,因为你的烦恼是因为见到了这个环境而产生的,那么要对治这种烦恼相对容易,只要你躲开这种外境,眼不见心不烦,你就不会产生烦恼。那么还有另外一种烦恼,另外一种烦恼不是因为外境而产生的,是因为无始以来或者是前世的习气导致的,因为前世做的事情比较多,今生当中的这个习气在你心中起作用,他又产生烦恼,所以说他虽然没有外境现前,你虽然躲开了外境,但是你还是不断的产生这种烦恼。这样的烦恼就比较深了,所以我们说舍弃外境来对治烦恼和修对治法呢,修对治法重要。因为如果我们能够把修对治法修好,不管我们有没有依靠外境,我们都能够真正的压制内心的烦恼,所以说只有把内心的烦恼调伏了,那么外境一切都调伏了,所以说依靠对治法来调伏内心是最主要的。当然舍弃外境对初学者来讲,那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初学者调伏内心的能力不强的缘故,所以说在最初的时候,依靠这些大德,依靠这些学佛的团体或有的时候依靠寂静处,这个时候相对来讲就要好一些。在这个环境当中获得一种修行的一种环境,在这种相对安静的环境当中去发展内心当中对治的能力,这个方面是一种比较两全其美的方法。

【我们应当尽力修持以上这些主要法门,】

前面也讲了主要法门我们应该把这个主次分出来之后,尽力的修持这些主要法门。